首页 -> 2006年第6期

雷锋: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师永刚 刘谅雄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是一个“共和国长子”式的角色,他代表了“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雷锋在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他其实是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喜爱文艺、写诗、学开汽车、参加解放军,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文艺青年雷锋
  
  雷锋是一个顽皮的年轻人。团山湖农场买了两匹马,一匹是大白马,另一匹是小黄马,用来拉犁种旱粮。当时场部在呆山庙里,马厩离庙门口不远,请了个老倌子负责饲养。雷锋是个见了什么都想学学的人,他对骑马发生了兴趣。开始,看马的老人家不许他学,怕摔伤了他。雷锋便趁人不备时偷着骑了一次,结果狠狠地摔了一跤。这件事被告到团支书那里,雷锋向看马的老人家做检讨,说自己学骑马也是想多学一门本事,将来能为国家多作一份贡献——这样的动机,让人无懈可击。
  不久,农场有了拖拉机,两匹马也就“失业”了。农场的年轻人都想学骑马,几个人上去都摔了下来。雷锋又按捺不住,纵身上马,也被当众摔倒在地。不服气的雷锋,发誓一定要学会骑马。于是,他几次三番地去“磨”看马的老人家,求教一些骑马的秘诀。
  终于雷锋知道了应该先和小黄马培养感情,于是他每天带它去吃草饮水、帮它梳毛……雷锋终于学会了骑马,每到下工时间,他就骑着小黄马在湖边散步。
  平时,雷锋依然利用骑马的技能“为人民服务”。团山湖农场共有五个工区,信件和通知都是靠步行传达。雷锋学会骑马后,就把这些活儿包揽了。这段骑马的日子,应该是雷锋最自在、最潇洒的时候吧。
  这一天是1958年3月10日,《治沩工地报》的编辑熊春祜用颇有文学色彩的笔调记录了雷锋学会开拖拉机的情景:
  那天,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嫩草上的露珠晶莹放亮,整个农场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更显得生机勃勃。听说小雷今天试车,场里的工作人员都跑去看,连炊事员也去了,十多个人排成一线,像为他举行试车典礼似的。车上有两个座位,平时陈师傅坐正位,小雷坐在侧边。今天互换了位置,小雷坐到正位上来了……只见他把右脚往下一踩,拖拉机便突突响了,接着把踏离合器的左脚慢慢抬起,车轮向前滚动,五铧犁后面出现五道弯弯的泥浪。他像第一次驾驭脱缰的野马,心有点慌,机身忽左忽右,后面的泥浪歪歪曲曲,小雷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定了定神,很快地把住方向盘,拖拉机终于按照他的意图平稳地前进了。
  农场的同志都很高兴,场长李庆发叫伙房加了两个菜,祝贺小雷试车成功。小雷别提有多高兴了,吃饭时还在回味试车的事,同志们给他敬菜,他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连身子也没动一下。大伙见他那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差点笑出声来。
  饭后雷锋即向熊春祜请教怎么写文章来记叙今天学会开拖拉机的事情,并连夜赶写出来。在熊春祜的帮助下,文章被送到县级的报纸《望城报》。六天后,3月16日,雷锋写的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就发表出来了,这篇类似于记叙文作业的文章,成为雷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我学会开拖拉机了》一文的发表,似乎激发了雷锋的创作梦。在治沩工地中,爱看英雄题材小说的雷锋在和望城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一起散步时,认真地谈起自己的“作家梦”,他希望自己也能把“改天换地”的现实用文艺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久,雷锋又受到高玉宝写作《半夜鸡叫》的启发,也想写一部自己的家史。他甚至进行了初步构思,计划分十章,约写十万多字,并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两章。熊春祜是少数看过这些初稿的人,但他印象中这些书稿后来被遗失了。《雷锋全集》里收录的《一个孤儿》的自传体小说,或许就是保存下来的其中的一些片段。
  雷锋去世后,从他留下的文字的文笔风格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个有潜质的文艺爱好者。小学时,雷锋就已经是文艺骨干,能说会唱,喜欢看书,以后还在县报上发表了文章。具有高等小学学历的雷锋,在那个年代也是属于稀罕的“小知识分子”了。这些也是他后来可以有《雷锋日记》遗世的原因吧。
  《茵茵》是雷锋所写的一篇形式最完整的小说。雷锋还写过几段零散的“小说短章”,只有《茵茵》有头有尾,是创作而不是自述型的写作,这是一篇按照当时流行的塑造先进人物的思路写出来的作品,没有什么文学性可言。
  有趣的倒是这篇歌颂女主人公“茵茵”的小说里,是否隐含了与团山湖时期的雷锋有过一段情感经历的王佩玲的影子呢?——这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另一首写于团山湖的《南来的燕子啊》,是雷锋的一首新体诗歌。雷锋借用与一只燕子的虚拟交流,生动地写出了他所劳动的团山湖发生的积极、可喜的变化。在当时,这种歌颂型的抒情手法极为流行。
  
  南来的燕子啊
  
  (1958年8月1日)
  南来的燕子啊!
  新来的候鸟,
  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
  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南来的燕子啊!
  让我告诉你,巴:
  团山湖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是由于党的巨大力量,
  才围垦成一个新的农场;
  是他们——农场工人们,
  用勤劳的双手,
  给团山湖换上了新装。
  
  南来的燕子啊!
  也许母燕曾向你说过旧时的形象;
  往日的团山湖——
  湖草丛生,满目荒凉,
  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饱私囊,
  围垦团山湖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的团山湖啊——
  良田万顷,满垄金黄,
  微风吹过一片稻香。
  新修的长堤像铁壁铜墙,
  洪水已再不能称凶逞狂。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南来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寻旧时代的屋梁,
  无论你飞到哪里,
  再也找不着你从前住过的地方。
  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地方,
  今年变成了高大的厂房,
  欢迎你到新的农场宿舍来拜访。
  但得请你告诉我,
  你可知道你所飞过的地方,
  ……
  新建了多少这样的农场?
  
  1958年5月,在美国的干预下,台湾局势紧张起来,接下来几个月,两岸之间不断有大事发生:炮击金门、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国政府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