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陈粟之争与苏中七战七捷

作者:袁德金




  
  陈毅坚持南线出击战略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的电报极其重视。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30日,毛泽东又致电华中野战军:“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同时,陈毅也于6月30日收到了毛泽东的一份电报:“华中29日酉(时)电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7月4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分局的一份电报中,提出了“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发起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
  就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发起的这一天,毛泽东给陈毅等人发了一份电报,指出:“鲁南大军(即山东野战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指陈毅部)豫北(指刘邓部)主力加入战争,最为有利”。
  可见,毛泽东基本上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计划的实施。
  但是,这时的陈毅鉴于敌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还是坚持原定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7月14日,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敌本月如大举进攻苏皖,是敌分区蚕食的诡计。苏皖现有力量难于胜任应付,必须友邻同时出动配合,才足以挽救。我们意见,应即执行前定作战计划,截断津浦南段,造成山东、太行主力在淮南北之会合,准备渡淮作战”。又说,如敌大举进攻苏皖,我军亦不大举向南,则使苏皖陷于单独作战,实大不利。故我们意见,主张敌本月大举进攻苏皖时,我军应即按原定南进计划行动。
  毛泽东很冷静,坚持让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作战的实践中先摸清敌人的底细再说。7月15日,他复电陈毅:“最近几天,可看一看泰兴战斗(指粟裕正在指挥的苏中战役第一仗宣泰战斗)结果如何。”当日,宣泰战斗结束,歼敌两个团。这时粟裕接到了毛泽东的来电,指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方能解决问题。”这就告诉粟裕华中野战军仍应在苏中内线继续歼灭敌人。
  苏中战役的第二个战斗结束后,蒋介石继续向苏中增调兵力,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日趋紧张。7月25日,粟裕向陈毅、华中军区并中共中央提出:“当面尚有顽十个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期内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目前我淮南部队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如何?盼考虑。”
  粟裕这个提议,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旅的调动问题。可是,从实质上看,是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苏中还是在淮南的问题,涉及华中野战军是坚持仍在苏中内线歼敌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南段进行外线出击的问题。
  这一天,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越过陇海线到达淮北,他接到粟裕这个电报感到问题重大,他仍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山东、华中、晋冀鲁豫三路大军主力南下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为重要,他不仅没有同意粟裕提出的五旅东调的要求,相反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西移淮南。他在7月27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指出:
  我兵力“胶济线三万余,淮北(指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淮北部队)五万,苏中三万余,每处均难进行连续战斗,以苏中为例,该部一战可解决两个师(旅)或三个师(旅),过此便难继续胜任。我淮北部队数量较多,也只能寻求打敌两个师或三个师的仗,过此不宜轻试,因此,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乃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即向淮南)转移”。
  粟裕不同意陈毅的这一复示,8月1日,他在一份电报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根据近来战斗,我仅以少数兵力(不足两个团)阻止强大敌人的进攻,顽军伤亡消耗均甚大,其战斗勇气极差,我们正计划于阵地前求歼其一部。如我能增加一个旅至四个团之生力军,则进攻之敌不仅可以击溃,甚至可以歼灭大部,如此则苏中战局可能改观。因此建议速将五旅及特务团以最迅速方法运送至高邮南部。”
  并说:“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的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依目前华中兵力,实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现天长、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已无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
  陈毅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立即在当天下午报告中共中央:
  “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舍不得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现在,粟(裕)如在海安、东台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敌此次进攻特点,是仗恃其数量优势,如某一路被歼灭即迅速补上,维持其前进态势。我各路迎战,必不能击中其要害,必须在主要方面(按:指外线)进行连续的彻底的消灭,创造新解放区,并策动起义,才能击中要害,破其态势,达到保卫老解放区之目的。”“我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由军委统一调动,减少往返商量,方足以应付。”
  
  毛泽东接受粟裕建议
  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
  
  一个要“西移”,一个要“东调”。毛泽东的态度又怎样呢?他在接到陈毅的电报后,回电陈毅,没有立即给陈毅明确的答复:“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8月2日,他在给粟裕的电报中说:“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裕)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毛泽东这时虽没有明确同意陈毅提出的要华中野战军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放弃要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的计划,只不过提出华中野战军如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就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然后再转至淮南作战。8月5日,粟裕复电中共中央并陈毅等人,指出:“在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八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如五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则感到吃力,对九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且对苏中局面不能得到较快的好转,因此要求五旅仍应东调”。“我坚决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而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8月6日,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则无话说。”
  8月7日7时,粟裕又给陈毅和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电报,再次说明要求五旅东调的理由是:本应遵令不调五旅东来,但华中兵力过于分散,形成钳制方向之兵力多于突击方向,此次留在淮南九个团未起任何作用,现淮南已全被占领,如靠五旅等部去配合淮北作战,估计亦不会有成效,反之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回电粟裕,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供粟裕选择:一是“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二是“照你八月五日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正在这时,毛泽东又接到粟裕的一份电报,报告“五旅已东调,歼敌良机已到”。8月8日,毛泽东复电粟裕并告陈毅:“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