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归隐田园讲学传道




  1

  庄周辞官回到蒙邑后,开始了他真正悠然自在的生活。他有时候弹弹琴,有时候读读书,有时候边与弟子讨论问题边教诲他们。庄子还非常喜爱钓鱼,遇到好天气,他便到河边钓一会儿鱼。偶尔想起,还与弟子们到周围山林里作长距离的散步。

  庄周的思想一天一天地成熟起来,他的名声也一天一天地大起来了。各诸侯国都知道宋国有一个傲视王侯,甘于清贫的庄周。他的学说,与墨家、儒家鼎足而立。天下三士,或宗于老庄,或宗于墨,或宗于孔。刚开始,人们对庄周的思想还不大理解,后来,随着诸侯国之间战争规模的日益升级,愈加频繁,随着朝为卿相,暮为布衣现象的逐渐普遍,天下读书人厌倦政治,想转去学习养生之道的人日渐增多。读书人越来越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权谋狡诈与兵戈枪矛的时代里,要想凭自己的能力而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纷纷转向养生之学,既然不能在天下大范围内有所作为,不得已便只有继续学习以加强自身的修养。而许多王公大人,也纷纷在权力斗争的勾心斗角中,在官场里浮现不定,因此,他们也往往将庄周的学说作为平时为消愁解闷的研究。所以,从远近不同地方来拜访求道的人,时有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人慕名前来,要拜庄周为师。庄周看有的人确实非常诚恳地想学习他的那套学说,便也收了一些弟子。

  一天,有个名叫东郭子的人来向庄周问道。

  东郭子说:“先生, 您的学说以道为核心,而您所讲的道又是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么,您所谓的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周微微一笑,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必须指出具体所在的地方才可以。”

  “在蝼蛄蚂蚁之中。”

  “道怎能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呢?”

  “在□稗里面。”

  “为什么更卑下呢?”

  “在砖头瓦片中。”

  “怎么比前面更甚呢?”

  “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再出声。

  庄周说:“先生所问的, 本来就没有接触道的实质。管理市场的官员问他的助手如何踩猪腿检验猪的肥瘦,告知他愈是往下面踩,愈能看得清楚。我回答你道在哪里的问题,也只能如此。”

  东郭子又问道:“那么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周回答他说:“你不必求证道在哪个物上, 所有的道都未能逃离道之外。最高之道是这样,表达至道的大言也是这样。道存在于所有的物中。因此,道就是周,道就是遍,道就是咸。周、遍、咸三个词,名不同而实相同,它们所指的东西是一样的。”

  东郭子开始有点儿明白了, 问:“那么,我怎样才能从物中体悟出道呢?”

  庄周说:“你必须做到顺任自然无为, 寂寞而清虚,调和而安闲。这样,你的意志就会得到极大自由,你的精神就可以逍遥自在于广漠空虚之中,无所不至。

  这样,你就能在各种各样的物中体悟出道。”

  东郭子又接着问:“物与道之间,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道是物的主宰。物与物之间有界限,道与物却没有界线。道使物发生盈满、空虚的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之分。因此,物来源于道,又归于道。道产生物,又在于物。”

  听了庄周的解释,东郭子连连点头称是,心悦诚服地告辞了。

  2

  盛夏已经来临。蒙山披上了一层葱绿的夏妆。庄周带着弟子,到蒙山游玩。

  庄周与弟子行于山林中,觉得凉快爽朗,清新无比,与山下的燥热形成鲜明的对照。时而从山谷之中传来几声鸟鸣,反而更显出山林的清幽。庄周深深吸了一口新鲜清凉的空气, 望着远处说:“山林啊,给予了我如此大的快乐!”

  他们来到一棵大树底下休息。这棵树十分地粗壮,树荫里面可以容纳数十人。有一位伐木者站在这棵树的旁边,却只顾打量别的树,没有砍伐这棵树。

  有一位弟子觉得奇怪,便上前问那个伐木的人:“这么粗壮的树,你为什么不要呢?”

  伐木者说:“因为这棵树除了粗壮以外, 它毫无用处,是不材之木。”

  庄子与弟子从山中走出来后,天已快黑了,庄子便带着弟子到附近的一个老朋友家拜访,打算在这个朋友家里寄宿一个晚上。

  朋友一见庄子带着弟子上门拜访,非常高兴,将庄子一行人让进屋子后, 就赶紧吩咐童仆去做饭,说:“快去杀鹅,准备招待贵宾。”

  庄子连声说:“不必,不必。随便做点吃的填饱肚子就行了,何必这么破费呢。您也别太客气了。”

  朋友笑着说:“我虽然贫穷, 但是庄先生亲自到家里来拜访, 我怎能草率呢?”转身对童仆说:“赶快去准备吧。”

  过了一小会儿童仆又回来了,问他的主人说:“有两只鹅在那儿,一只能打鸣,一只不能打鸣。

  请问杀哪一只?”

  主人说:“那就杀那只不会打鸣的吧, 那只会打鸣的留下来,可以看家用。”

  第二天,庄周告辞了朋友,带弟子回家。

  在回去的路上,有一个弟子问庄子:“先生,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它的木材无用而能够生长到它自然的年份,可是主人家的鹅却因为不材而被宰杀。请问先生,在这二者之间,您究竟是希望自己成材,——还是希望不成材呢?”

  庄子想了想,笑着说:“我告诉你, 我庄周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稍停,庄子又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好像与大道相似,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材与不材之间还不免于要受到一些牵累。至于那些得了道,顺乎自然的人就不是这样,既没有人赞扬他,也没有人诋毁他。他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在任何一种模式中。有时候上,有时候下,但是,他的内心却永远保持和谐的境界,他的精神存在于万物的本性之中,这样,他就能遵循事物的本性去主宰外界的事物,而不被外界的事物役使,像这样的人,哪里会受到牵累呢?你们想想,有聚合就必然有分离,刚直则会被挫伤,尊贵就会受到非议,有作为则会吃亏,有贤能就会被人在背后诽谤。人若是处在事物两头任何一个极端都会受到牵累。所以,你们要记住,只有进入有道的境界,懂得浮游于万物间,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这个世界上。”

  3

  在讲学和与来访者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庄周发现,有时候他的观点似乎很快就被别人接受,而有时候却似乎很难,尤其是在讲述道的时候。于是,庄周便与蔺且一起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时难时易的现象,并且,怎样做才能让他的观点更浅显易懂。

  这天,庄周突然高兴地对蔺且说:“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

  蔺且问:“想出什么来了?”

  “我们不是在想怎样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我的学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道吗?我想出来了,我们可以用寓言和童话来做到这些。”

  “什么是寓言?”

  “寓言即寄寓他人之言。为什么需要寄寓于别人的言行呢?我先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要想替自己的儿子说一门亲事,不管他自己的儿子真的是有多么多么的好,他也不能自己去当媒人,因为即使他把自己的儿子说得就像一个圣贤,人们也不会完全相信他的话,人们总会觉得父亲替儿子说话只会把他的好夸大,而去包庇他的缺点。但是,如果他请别人去替他儿子做媒,那么情形又不一样了。因为对方看是外人在说话,听别人的介绍,就会觉得是客观的事实,而容易相信。因此说,父亲称赞好,总不如别人的称赞更令人信服,我在向别人论述我的观点时也一样,不管我以自己的口气说达到了有道的境界是多么地好,别人也会觉得那只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尤其是与观点不同的人争论问题的时候,我如果编出一些故事以他人的名义来论述道,人们就会更容易相信一些。同时,故事又可以更简单、更形象,比抽象的语言更易于理解。”

  蔺且听了,喜悦之情流露于脸上。又问:“那童话又是什么呢?”

  “童话就是借重古代圣贤的名声来论述问题,这比寓言又更进了一步。人们大多都迷信古代的人,而且更迷信古代有名的圣人、贤人。我如果以黄帝、尧、禹、孔子、老子等人的名义来论述道,人们就会完全信服。”

  “先生,这真是一个好方法啊!” 蔺且听完不禁称赞道。

  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个士,他向庄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庄周先生,您的学说以无为自然、归返自然的淳朴本性为主,那么,您是不是主张将一切后来人们所创造出来的机巧器械都废除掉,不再使用呢?如果不废除,能说是无为自然吗?如果都废除了,人们的劳动生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人们将怎样生活?无为自然与机巧器械之间,是不是对立的?”

  庄子回答说:“您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深度。

  我给您讲个故事,您听了就会明白。”

  “孔子的弟子子贡到楚国去漫游,在回来的路上,有一天碰到一位年纪很大的农夫。这位老农夫种了一片很大的菜地,他正在给菜地浇水。但是,他的浇菜方式很是奇特。他在菜地附近挖了一口井,然后又从旁边挖了一条隧道,斜斜地一直接到井水。老农夫抱着一口瓮,顺着隧道走下去,盛满一瓮水,然后又抱着瓮上来,走到菜地将水灌入。一次一次地重复这么做。但是,用瓮装上来的水很有限,水装得不多,可是瓮本身的重量就不轻,再加上中间还有一小段路,所以老农夫跑来跑去,精疲力竭,但是,水还是不够用,菜地里已经裂开口子了。子贡看了,觉得这个老农夫很可怜,就上前对他说:“‘老者,有一种很有效的机械, 用它一日内可以灌溉一百畦菜地,而且还不用花费很大的力气,您难道不知道吗?’“老农夫停下来,用毛巾擦擦汗, 问他:“什么机械?’“子贡告诉他:“用木头做的, 后面重前面轻,可以把水抽出来,名字叫槔。’“那老农夫听了,朗朗笑了起来,说:“‘我从我的师傅那儿听说过:用机械的人, 必定有机心,而有机心,难免就会想以很少的力气获得更多的成果,时间长了,就会有投机、取巧的想法和行为。若这样有机心存于心中的话,纯朴自然的元气就会受到损害;时时想着取巧,精神就会不安宁,道就不会存在于脑中。’“听了老农夫的话,子贡觉得十分深刻,而相比之下,又显得自己是那样的浅薄,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儿,老农夫问子贡:“‘你是什么人?’“子贡回答:“我是孔丘的门徒。’“老农夫听了说:“孔丘那些人, 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人,道不同而不相谋。你赶快离开这儿吧,别耽搁我装水浇灌菜地。’“子贡羞愧极了,赶紧领着随从离开了老农夫的菜地。一路上,他一句话也不说,闷闷不乐,脸色十分难看。一直行走了大约三十里地以后,才有所好转。

  “一位随从看子贡脸上的颜色没有刚才那么阴沉

  了, 便问他:“刚才那位老者跟您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先生您见了他之后,脸色都变了,如此的耿耿不释呢?’“子贡把刚才他与老农夫的对话都告诉他了,然后又说:“先前, 我以为天下的学者只有我的老师孔子伟大,没想到今天碰到的这位老者似乎比孔子更伟大。他认为用力少而成果多,会使人忘了自己本来的心意,虽然有机械但不用,就是为了脑中存有纯朴自然的道德,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子贡回到鲁国,立刻去找他的老师,向孔子讲述了老农夫抱瓮灌菜地的故事。孔子听后,对他说:机械不但能让他产生精神不安宁的机心,而且,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子贡啊,你明白了吗, 那样才是真正的有道之人啊!’”

  那人听完了庄周讲的故事,豁然开朗,说了声:“谢谢!”便满意地告辞了。

  在一旁的蔺且对庄子说:“先生, 您的这个方法太有效了,看似那么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经过您讲的这么一个故事,立刻就能理解了。”说着, 赶快拿出笔来,把这次的故事又记录了下来。

  4

  一天,庄周正在屋子里弹琴,忽然听到外面有马车的声音,而且,从声音中判断似乎有很多辆马车。

  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一般很少出现这么多的马车,庄周便叫蔺且到门口去看看。

  远远地就看见从村外驰来十辆非常华丽的大马车,马车跑过,后面扬起高高的尘土。一群孩童跟在后面,惊奇地打量着这又长又华丽的车队。车队最前面的马车上,还有一个人甩着长长的鞭子,口中不停地喝着让人们闪开,显得威风十足。

  车队来到庄周家门前,停下来。蔺且忙进屋把庄周引到门口去。从其中一辆马车中走出一位身穿锦缎的官人,在两三随从的护拥下,迈着大步子,向庄周师徒两人走来。走近了,庄周才认出来,原来是苏玉。

  苏玉并不是什么有真才实学的人。宋君偃把自己的兄长驱逐走,夺了王位之后,整天就沉溺在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意中,斗蛐蛐、斗鸡什么的。这个苏玉,就是以善于驯养斗鸡而得宠于宋君。他对溜须拍马、玩弄权术也十分地在行,慢慢地,他得到了这个昏庸残暴的宋君的重用,几年以后,就成了宋君的亲信随从。他这一次带着十辆马车还乡,便是想要在父老乡亲们面前摆一摆阔气。

  趁这次回家乡,到庄子家来,是想向庄子炫耀一下。因为,他一直以来,就不服气惠施也不服气庄子,但是,宋国人一说起蒙邑有才华的人,便提起惠施与庄子。惠施的官位很高,庄子的学问很高,被人们广为赞誉。

  终于,我苏玉也有了出头的时候,虽然比不上惠施的官位高,但是与一个穷困潦倒的庄周比,总是绰绰有余了吧。

  他越想越得意,他从马车上下来以后,昂首挺胸地走到庄子面前,作了个揖,说:“您好,庄周先生,您还认得我吗?”

  庄子说:“都是蒙邑人,怎么不认得呢?”

  “庄周先生近年来都在哪儿高就呢?”

  “居住在乡野之中,安宁度日。”

  苏玉一听,心里很高兴,故意转过头去看看他那长长的车队, 提高了音量说:“我现在住在睢阳,这次是回来省亲的。喏,这十辆马车都是宋君赐给我,供我省亲用的。” 又从头到脚地打量了一下庄子,看见庄子穿着一身粗布衣裳,故意装出一副很同情的样子说:“先生, 您也算是一个有才学的人,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

  庄子看着苏玉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觉得十分可笑。他想:如此得意,以后难免要栽跟头,还是让我先给他一点教训吧。于是就微笑着说:“既然您是来拜访我的,那么就请进屋里坐会儿吧。”

  苏玉随庄子进了茅屋,双方揖让一番坐了下来,苏玉打量了屋子里简陋的物品,嘴角露出讥讽的笑。

  庄子看到了,说:“我家里一贫如洗, 没有什么可以好好地招待先生的,我就给您讲个寓言故事吧。”

  苏玉说:“您若有雅兴,我很愿意听。”

  于是, 庄子开始了他的故事:“有一家人,住在河边上,非常地贫穷,平时只能靠打渔、纺织芦苇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有一天,这家人的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从兜里掏出一颗又大又圆的珠子,交给他父亲,高兴地说:‘爹,这是我在河里潜水捡到的,把它拿去卖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再也不用打渔和纺织芦苇了!’

  “可是饱经风霜的父亲脸上却一点儿高兴的表情

  都没有,他接过珠子,说:“这是颗千金之珠, 是一个祸害啊!现在得到它,没有什么好高兴的。赶快去拿块大石头,把它砸碎,拿到远远的地方扔了!’“儿子听了,用手摸摸父亲手中的珠子,不解地问:“父亲, 我好不容易才从很深的水中摸到一颗千金之珠,怎么能说是祸害,要把它扔了呢?’“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儿子, 你还不知道呵。

  那千金之珠,肯定在很深的九重之渊。而九重之渊,是骊龙住的地方。骊龙经常把它的千金之珠放在下巴下面,以防被别人偷走,你能侥幸得到这颗千金之珠,必然是正好碰到骊龙睡着了。而骊龙醒来之后,必然会到处去寻找它的千金之珠。到那个时候,知道吗,你就该无处藏身了。’

  “儿子一听,急忙照父亲的话去做了。”

  苏玉一听到这儿,已经开始明白庄子的意思了。

  他脸上露出了不安的表情,也不敢看着庄子了。庄子接着说:

  “今天宋国之深,远远超过了那九重之渊,宋王的残暴,也远远超过了骊龙。你能得到十辆马车,肯定是碰巧宋王睡着了。等到他醒来之后,你不会无处藏身吗?”

  苏玉开始脸色全白了,身上也一个劲地颤抖,嘴里吐不出一个字来。他的随从一见,赶忙将他拖起,连告辞都忘了说,就匆匆跑上马车,狼狈地逃走了。

  后来听说苏玉回到家中就病倒了,在床上一直躺了十多天。宋君不耐烦再等他回睢阳斗鸡,就找了新的斗鸡手,把他撇到一边,那十辆马车,也立刻就没有了。苏玉气急交加,病得更重了。

  一个月后,苏玉的病好了。可是他紧闭着门,二三个月不出去,苦苦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庄子讲的那个寓言,总是在他脑海中不停地出现,一遍又一遍。以前,他觉得庄子的那套学说,只不过是在替贫穷的人说漂亮话,是弱者的自我慰藉,就像狐狸一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经过这次宋君最终抛弃了他的事情,他终于慢慢地发现庄子所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曾经见过宋君对别人的残酷暴行,让他心惊胆寒,但他总是安慰自己:宋君那是对待别人,凭我跟宋君现在那么亲密的关系,他怎么会那样对我呢?可是,今天,曾令他担心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讥笑过别人,现在又被别人讥笑了;他曾经享受过富贵,现在又得忍受卑微。可是,他还是为自己感到幸运,他虽被宋君抛弃,但他失去的只是他本来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他心里对庄子十分地愧疚,同时,充满了深深的谢意。因此,他很想亲自登门,向庄子表达他的谢意。可是,心里又特别害怕会再次受到庄子的讥刺与嘲笑。

  这天,苏玉终于走出家门,在蒙泽边散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庄子家。可是他始终不敢向前叩门,就在门口徘徊。庄子在屋里已看到苏玉在门口犹豫不决的样子,他完全理解苏玉的心情。人在经过打击之后,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就会更加显露出来,会对自己原先错误的所作所为更感到羞愧和懊悔。这时候的人,最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

  庄子于是推开门, 走到苏玉面前说:“身体好些了吗?”

  苏玉抬头一看是庄子,特别感动,良久,才说出话来:“先生,我对不起您。”

  庄子微笑着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庄子与苏玉就在庄子家门前的大树底下坐了下来。

  苏玉又向庄子请教了一些有关庄子学说上的问题。

  苏玉越听越觉得庄子的学说中有值得他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关于道方面的。于是他恳切地问庄子:“先生, 您说像我这样的人, 以后可以向您学习道吗?”

  庄子说:“当然。道并不是什么极其深奥奇巧的东西,你以后若有什么问题,就请直言吧,我们一起来探讨。”

  晚上,庄子把今天苏玉来找他的事说给蔺且听。

  蔺且问:“先生,苏玉这种小人您都原谅他吗?”

  庄子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他知道错,并且改了以后,我们就不应该还追究人家以前的错误了。”

  蔺且听了,佩服地说:“先生, 您真是个大度的君子啊。我还应该向您学习这种宽恕待人的胸襟啊!”

  想了一会儿,蔺且又问:“可是, 苏玉这样的人真的也能学道吗?”

  庄子肯定地说:“能。在每个人的本性中,都有淳朴自然之心,只不过是有的人被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蒙蔽住了, 不显现出来而已。因此,每个人都能学道。”

  看蔺且还有一点疑惑的样子, 庄子又说:“人跟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慢慢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职业、地位、知识等许多方面的不同,但人的共同本性是不变的。所以人人都能学道,并且,从各种各样的事情中都可以悟道。”

  蔺且想起苏玉以前是专门驯养斗鸡的,就问道:“那么斗鸡者也可以悟道吗?”

  庄子回答他:“可以。我现在给你讲一个关于斗鸡的寓言。

  “从前,有一个叫纪子的人,是个很有名气的斗鸡者,后来齐王把他请了去,专门为齐王驯养斗鸡。

  齐王派人经过严密的筛选,给他挑出了一只最好斗、最凶狠的公鸡交给他,期望他能够驯养出天下最好的斗鸡来。

  “十天之后,齐王派人过来问他:“鸡驯成了吗?’“纪子告诉来人说:“还没有。这只鸡现在表现为内中空虚而神态却很高傲,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又过了十天,又有人来问了:“鸡驯成了吗?’“纪子回答:“还没好。这只鸡现在虽不表现出很骄傲,但还是非常的敏感,一听到鸡的声音,看到鸡的影子,还会有所反应。’“又一个十天过去了, 齐王又派人来问:“鸡还没驯好吗?’“纪子说:“没有。这只鸡现在虽然不那么敏锐,可是它看东西时,眼神还是那么地敏锐与凌厉,而且眼神中还有恨意。’“很快第四个十天又过去了, 来的人问:“这下该驯好了吧?’“纪子说:“这下差不多了。现在即使有别的鸡在它旁边鸣叫挑战,也不会惊动它,使它有任何的反应,它看起来就像一只木鸡一样。它甚至给人以对周围事物无动于衷的感觉。但是它安定专一,胸有成竹,沉着应战。别的鸡一看见它,都吓得扭头就跑,根本就不敢与它对阵。’“斗鸡者若能像这位纪子一样,就是有道之人。”

  庄子停了停,又进一步启发道:“不仅斗鸡如此,为人也是如此。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有德的人,并不时时表露在外面。而那些经常哗众取宠,虚张声势的人,倒未必有德。”

  蔺且听完后,又赶紧记下这个寓言故事,将它与以前的那些合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