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人亦大




  上一章,我们主要是从思维方式上探讨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本章则从人生的根本问题,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生的价值上来探讨。
  我是什么?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了点,也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后归宿。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老子之前,人还没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把以也就谈不思考这样的问题。老子将人与天地万物分离开来,将他作为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的一个类别来看待,这个问题马上就提到了议事的日程上。
  老子对此做出了高度概括而又非常明确的回答。他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在,而王居其一焉。
  意思是说,空旷的宇宙之中有四个最为伟大的东西,而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与道齐,人与地齐,人在自然界的万物中独出其秀,超越万物,与大道和天地同列。
  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大道和天地等齐的地位?老子没有直接解释,但从他的一系列观点中可以看出,原因在于人有智慧。不过老子的这一看法有其特定的内涵,分解开来,大概包含着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有智能。这就是第一章中我们谈到的,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一点是人外的万物难以企及的。
  其二是人能体道。也就是说,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和大道的法则,能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怕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大道的本性是虚静,人也能虚静,这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致虚极,守静笃”;大道的法则是自然,人也能自然,这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三是人能弃智。人有智慧,而他的最大智慧就在于能体悟大道。大道虚静,大道自然,所谓全悟大道,说到根本上也就是使自己的内心虚静,使自己的行动自然。所以这种大智恰恰表现为顺物自然,表现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显示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有意使用自己的智慧。这在老子的学说中叫做“弃智”。后人将人的这一特点归纳成一句话,亦即“大智若愚”。
  由有智能到顺道而行,由顺道而行顺自然而行,由顺自然而行到顺万物而行。正因为人能顺万物而行,所以才能在万物之中起统帅作用。
  老子以人类代表的身分对此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他说: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成器长”,也就是万物之长,在万物之中居于统帅地位。
  之所以能“成器长”,原因就在于“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有意做统帅。不有意做统帅,顺应着万物的自然性情行动,所以自然而然能成就万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万物之长。
  为什么能顺应万物?因为人能体道,道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而人之所以能体道,就是因为他有智能,能知人知我,能顺应着事物的法则行动。
  以上就是老子之所以将人列入四大的基本思路。
  下面的一段话亦可作为证明。他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段话是以圣人为人类的代表。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说圣人遵循着大道,所以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一”,指大道。
  “不自见,故明”,则说正因为他不有意地表现自己,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突出。
  “不自是,故彰”,是说正因为他不自以为是,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卓著。
  “不自伐,故有功”,是说正因为他不自我炫耀,所以他的功绩才人们所认可。
  “不自矜,故长”,是说正因为他不矜持傲慢,所以众物才以他为首长。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大道自然本性的表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得到了大道的自然本性,无意作为而顺物自然,所以才成了万物之长,宇内之大。
  老子将人作宇内之大,确立了人在宇宙之中的高尚地位,在人的心理上竖立起了一块界牌,上面书写着几个大字,这就是:“我是人!”从此人在自己与万物之间,特别是在自己与其他动的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
  “我是人!”这几个大字,看上去好似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人在万物面前的自尊,表现出了人在万物面前的骄傲,标志着人从此有了人格意识。
  人格意识、自尊心理,虽然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的“四不”精神不合,但却恰恰是从老子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因为“四不”的结果是为器之长、为宇之大,“长”和“大”的结果就不能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这种反映维持长久,就不能不形成一种观念。老子曾说“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向着与自身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大道的运动规律。由此可见,人由四“不”而走向自尊,这也正在老子意中。
  不管对这种结果做出何理解,老子将人类列为万物之长、宇内之大,对人类形成人格意识和自尊心理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它不但影响到道家学者,也影响到易学学者和儒家学者,不但影响到古代人,也影响到了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