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设位 圣人成能




  《易传》沿着老了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思路思考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认为天地的变化是有永恒法则的,这个法则便是道。道在天则表现为一阴一阳,在地则表现为一柔一刚。正因为天地永远按照这一法则变化,所以日月才能永远一出一没,经久不变,四时才能永远寒暑交替,经久不乱。也正因为有日月的常,有四时的常序,万物才得以绵延和生息。然而,万物之所以成就,正在之所以和顺,与人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人最能够体悟大道,最能够自觉地按照大道行事。而圣人便是人类的代表。
  《彖传》在解释“恒”卦卦名和卦辞“利有攸往”时,表述了这种思想。其文曰: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说“圣人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也就是说,圣人总是遵循着大道行事,由此成就了天下的变化。
  《系辞传》将人在宇宙中的这种地位归结为两句话,那就是: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这段话是在讲《易经》的来源和功用。其意是说:
  天尊地卑,一高一低,它们的这种结构形式,本身就是大道的显示,为人类树立了楷模。所以说“天地设位”。
  不过,大道的功用却是通过圣人的活动成就的,是圣人参照天地的结构创制出了《易经》,从而才将大道的内涵揭示了出来,从而才能使大道得以运用并显示出它的内在功能。所以说“圣人成能”。
  有鉴于此,所以《易经》既是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界自身的奇妙,而它的实际功能,只有百姓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易传》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这里所说的“鬼”,并不就是指人们心目中可以暗中祟的那种鬼,而是指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类似于《说卦传》中所说的“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也就是说,《易传》很看重人。在《易传》作者看来,人不但透过天地的结构形式,揭示出了大道,遵循着大道行事,而且也只有在人的参与下,大道才能实现它的功能。
  有鉴于此,《易传》将人与天地并列起来,认为天、地、人是体现大道的三种最基本的材料,称为“三材”或“三才”。
  《说卦传》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系辞传》也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这两段话是在解释《易经》的卦象。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易经》的卦象是由“一”和“一”两种符号六层相叠而成的,所以这两段话都说到“六”;“六”,就是指卦象中的六层符号,也称为“六画”。
  《易传》将卦象中的六层符号分成三个部分:最上的两层为一部分,用来象征天;最下的两层为一部分,用来象征地;中间的两层为一部分,用来象征人。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层,以象征天、地、人三种东西中都贯穿着大道,因为大道本身是“一阴一阳”相互交替的法则。
  也是说,《易传》将人与天地看得一样重要,把人列入体现大道的三种基本材料。在《易传》作者看来,这种种基本材料在显示大道的时候虽然各有特色,天表现为一阴一阳,地表现为一柔一刚,人表现为一仁一义,但都从宇宙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大道,三者不可或缺。只有三者齐备了,宇宙才称得上圆满,宇宙的规律才展示得完备;而表现宇宙整体和变化规律的《周易》,也正因为包含了这三个必有的方面,所以才称得上齐备。所以文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由此可以看出,《易传》重视人,基本思路是从老子那里来的。
  老子之所以看重人,是因为人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人能自觉地遵循着大道行事,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易传》也是从这个角度看人的,不同的只是它对道、天、地、人四者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老子稍有差异。
  我们用直观的方法来描述:如果说,老子是将道、天、地、人四种东西以先后的顺序排列起来,并用道自身的本性“自然”将它们串连起来的话,那么《易传》则是将天地、人三种东西以先后的顺序排列起来,而用作为宇宙变化普遍法则的道将它们串连起来。
  而不管《易传》如何编排,用何串连,因为人有智慧,能通过天地来体察大道,揭示大道,并自觉地效法大道,因而把人作为一种超越于万物之上的灵秀来看待,以人为万物之长、万物之尊,这种人格自尊的观念也是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