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传统的人格自尊




  老子关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命题在道家学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不同的道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追求人格的高尚,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意境的高远,追求与天地等齐,成了道家学派的一种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老子自身。
  在老子看来,人是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上面已经谈到了,那在于他有智慧:有智能,能体道,能弃智。而不管是有智能也好,还是能体道、能弃智也好,都是精神领域中的事情。由此可见,所谓伟大,不是指人的形体,而是指人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特别看重人的精神,将高尚的精神境界作为人格尊严来维护。他认为,人的形体是可以死亡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永久长存;只有进入了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比如他说: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两段话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人不能长久。第二意思是说,只有体悟大道才能与大道融为一体。第三层意思是说,与大道融为一体,才是人的根本归宿;回到了自己归宿人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在形体死了之后精神永恒存在。
  “从事于道”,也就是体悟大道。在老子那里,大道本是宇宙的原本,也可以说是宇宙的问体;体悟大道,也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一种精神追求。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精神,这是老子人格自尊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