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神人无功”论




  [原文]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译文]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是为图虚名而来抢功吗?这些都只是身外之物,难道我在乎这些虚名虚利吗?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偃鼠喝大河里的水,不过喝满一肚皮。算了吧,我的君主!你还是回去吧,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掌祭典的人也决不能越位来代替他的工作。”

  [注解]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这个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为什么尧这样的“圣人”要让位于他?《史记·伯夷传》中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东汉至西晋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人叫皇甫谧,一生编撰过很多书,其中一本书叫做《高士传》,里面也有许由的记载。

  许由,据传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隐士。尧得天下后,勤恳劳作,四海升平,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富强。这时候尧在位要70年了,估计是人老了有点力不从心了,又很谦逊的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认为天下应让更贤德的人来治理,所以求贤若渴,很急切的寻求贤士继承他的事业。有一次,尧听说有个叫许由的人贤名远播,顿时大喜过望。遂停下政务,去寻访老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今河南登封箕山脚下的颖水河边找到了许老先生。好不容易发现了这位贤人,所以刚一见面,尧就诚心诚意地要把执掌天下的大权交给许由,喻其为“日月”,自比“烛火”,意思是日月出来了,我这把年纪的人了,就像烛火一样相形见绌,起不到大作用了;你的贤德才能,足以像“时雨”一样泽被天下,有你这样的人才治理国家,就不用我这样劳心劳力傻乎乎的再“灌溉泽禾”了,所以还是你出山来治理天下吧。这段话好理解,而下面这段,歧意就多了。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大部份的解释是:许由很生气,对帝尧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我是为虚名吗?名是实的影子,我要做影子吗?”这样理解就成什么意思了呢?就是说,你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很太平,现在叫我来接班代理,我为了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的,难道是为了图点虚名吗?意思是功劳都被你占去了,我还来做什么,傻瓜啊?这样的事或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尤其是政府机关。某某领导在位时搞的所谓“政绩” 特别是一些形象工程,等其离岗退位新领导上任时,这些工程不是被搁置就是被推翻,为什么?你的功劳又不是我的,我做了也没好处,不如做自己的政绩。若这样理解的话,许由和尧的对话很没礼貌,有失风度,怎么可能被誉为“高人隐士”呢,显然不对。

  纵观上下文,庄子引用“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是为了再次论述“圣人”、“神人”和“至人”的区别。尧这类人就是举世公认的“圣人”,是前文述及之所谓“德合一君”和“而征一国”之人;而许由是前文述及“宋荣子”一类的“神人”,这类高人隐士如何呢?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世事、名誉、钱财、得失、荣辱等等所困。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应当理解为,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是为图虚名而来抢功吗?这些都只是身外之物罢了,难道我在乎这些虚名虚利吗?” 也有的人认为许由既为“高士”,主要是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又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所以辞让天下,连夜私奔岐山隐居。

  皇甫谧在《高士传.许由》进一步记载,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不愿听,觉得是玷污了自己的耳朵,所以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虚名,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访来访去,尧没有访到“接班人”。尧于是问各位部落首领,谁有能力来治理国家并接任我的帝位?首领“放齐”拍马屁了,说,“你的儿子太子丹聪明通达,能够胜任。”尧大义凛然又惋惜地叹道:“唉!可惜啊,他不讲道德,又好争讼,不能用!”又一位首领叫驩兜的说道:“共工这个人能够广泛的聚集民众,做了不少事情,可以任用”。这时尧断然拒绝:“共工这个人华而不实,只会吹嘘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这时尧忧心忡忡说道,“唉,各位首领,现在洪水滚滚,浩浩荡荡,包围了群山,淹没了丘陵,有谁能担此重任去治理?”首领们都说鲧可以受命。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能用。”各位首领都说:“就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各位首领的建议,任用了鲧。结果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又几年过去了,尧有点迫不急待了,说道:“各位首领,我在帝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中到底有谁能够顺应天命,接任我的帝位的?” 各位首领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尧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各首领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尧发现这个人不错,所以逐步让舜任司徒之职,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各项考察全部通过。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但还是于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舜代理执政。这就是““帝尧禅让”的故事。

  “尧让天下于许由”,结果许由不受,挑来挑去,最终选择了舜。尧虽然把帝位让给了舜,但是他还是不放心,幕后听政,继续考察了舜20年才告老还乡。舜这个人二十岁时即以孝顺闻名,三十岁时尧举用了他,五十岁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去世,六十一岁时继承尧登上帝位。即位三十九年后死在苍梧乡间。舜的儿子也不成器,所以在自己死前就把禹推荐给“天帝”,“禅让”于禹。

  通过上古圣人禅让的故事,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要获得成功、要当领导是不容易的,首先要“上善若水”谦恭谨慎;其次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再次要有真才实学,能够服众;最后还要学会怎么样做人,学会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尧这个人用了舜之后还考察了20年,而且不惜用“美人计”,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此考察其德行。从现代人力资源学的角度,尧这个人猜疑心重,事必恭亲,不肯充分放权,故领导能力有待提高。而舜这个人极度城府,在“北冥”中甘愿当鲲20年,“韬光养晦”的本领到了修到了极点,真可谓“圣人”了。在帝尧去世,三年的丧期结束后,舜有意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避到南河的南岸。而朝见天子的各路诸侯不到丹朱那里,却去找舜。赞美的人不讴歌丹朱,而是歌颂舜。所以舜说“这是天意吧”,从这以后,舜才来到国中,真正登上天子之位。而舜死后,禹也学舜,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当诸侯全部归顺禹后,禹才登上帝位。从这些可以看出舜、禹这些人是贤才也好,城府也罢,确实有一套以退为进的战略,能够审时度势,平衡好各类人际关系,从而掌握主动权,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呵呵,这些纯属戏言!

  舜接任帝位后,不受束缚的充份施展其才华,勤政廉明,任人唯贤,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天下明德自虞始”。《史记》记载,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还是舜的臣子的禹创作了歌颂帝尧的乐曲《九招》,结果“致异物,凤凰来翔”,吸引了各方的奇珍异物,凤凰也飞来翔舞,普天之下清明的德政从虞帝时代开始。

  我们再回到原文,许由为何辞让天下?“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你尧会打比喻,“我”也会,所以许由就打了个鹪鹩、偃鼠的比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小人物,没有什么野心,也不想图什么虚名,很知足所以过得很自在、很开心。“就像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只不过占一棵树枝;偃鼠喝大河里的水,不过喝满一肚皮。所以算了吧,我的君主!你还是回去吧,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这两个比喻和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比喻是一个意思,就是教导人们要知足常乐,人再富有,也只能一日三餐,再怎么享受,一天也只是睡一张床。所以“我”很自在,很“逍遥”,要天下有什么用?前文说“宋荣子犹然笑之”,庄子在文中虽然没有写许由也“犹然笑之”,但估计他的内心是在窃笑:“尧啊尧,你这类人真好笑啊,虽然贵为天下之主,有权有势的,却受世俗、名利等世事束缚,仔细想想有什么好?‘高处不胜寒’、‘自古圣贤皆寂寞’,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我这样一个修道的隐士,自由自在,无拘无事,不受世事纷扰,多快乐啊!”窃笑之余就打发尧走了,“归休乎君”,回去吧,不要再来扰乱我的清静了,天下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帝尧可能一下想不明白,居然让你当帝你都不当,到底许由这个人是被什么东西吸引了?有比“天下”更重要的东西吗?所以到处求道访贤。庄子在后文中写道“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扮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尧治理天下的人民,使海内政治清平;他到遥远的姑射山中,汾水一直往北,拜见了四位得道的真人,他不禁恍然大悟,把天下都忘掉了。估计也要赶时尚去修道了呵呵。所以“天下”者,巅倒妄想也!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什么功名,利禄,啥也不重要了。自由最重要,逍遥最重要!关于这段文字的内容我们在后文再详述。

  许由举了鹪鹩、偃鼠的例子后不过隐,你尧举了几个例子,“我”也要多举些。进而说道:“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掌祭典的人也决不能越位来代替他的工作。意思是天道有律,各人有各人的命和职责,你是天子的命,就该好好当你的天子,这是你的职责;而“我”只是一个隐士的命,好好当我的隐士是“我”的职责,不然乱了天道,有孛于常理。

  这一段文字,庄子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进一步论述了“圣人”、“神人”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的不同,思维的迥异和境界的高低。进而进一步论证“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下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进一步论述“至人”和“神人”、“圣人”境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