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至人无已”论
|
[原文]
肩吾谓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译文]
肩吾对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一番言语,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我惊讶他那吹牛的本事,就像天上的银河漫无边际;真是荒诞怪谬,不近情理啊! ”
[注解]
肩吾和连叔这两个人,有的学者认为是庄子虚构的人物,有的学者认为是两个得道之人。南怀谨先生说《神仙传》中有记载,叫施肩吾,但我查了一下,唐朝有个施肩吾是位诗人,北宋有个施肩吾是个道士。关于这两个人的情况,史书中确实没有太多记载,但记载“接舆”的却有很多,由此推断肩吾和连叔这两个人也不应是庄子空想出来的。暂不论这两个人是否虚构,从文中来看,至少庄子的时代,这两个人还没得道或是成仙,而且肩吾的道行远低于连叔,因为当他听到接舆所说的“藐姑射之山神人”的言论后,大惊小怪,嗤之以鼻,而连叔把他骂了一通。
有关“接舆”的故事就多了。皇甫谧《高士传·陆通》记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这段意思是说,接舆见楚政无常,而孔子却到处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对孔子唱歌,说乱世没有拯救的希望,劝说孔子,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
文中“大有迳庭”一词,“迳”是指门外面的路;“庭”是门内的客厅,日后成为成语“大相径庭”的由来,比喻大不相同,相差很远。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接舆这么一个楚之狂人说话起来肯定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飞扬跋扈,很难让人有信服感,所以也难怪肩吾要不信了。
接舆的形象到了汉晋时期逐渐成为隐、狂、仙三重人格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象作为一种原型在唐代被诗人们所向往和追求,从而导致了“接舆情结”——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机制的生成。它的生成表现为一种文化心理需要:唐代求仙问道的风气使人们羡慕接舆的长生不老;接舆之狂实暗合了唐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深层心理愿望;仕途失意情况下,接舆愤世又成为诗人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调节方式。几种情况相互交织,“接舆情结”在唐代愈演愈烈。关于“接舆”典故的应用也有很多: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等等。后世常用 “接舆而凤”来比喻政治腐败无望,表示隐避、傲世;用“楚狂”泛称狂放不羁的人;用“凤德”称誉美好的品德。
回到原文。连叔看到肩吾这么忿忿不平就问他,接舆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原文]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译文]
连叔问:“他说了些什么呢?” 肩吾说:“接舆对我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仙,皮肤像冰雪一样润白,体态如未出嫁的少女一样柔美,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注解]
肩吾转述了接舆所讲的“藐姑射之山神人”的故事。对于姑射(YE)山,学者们又有不同的解释了。有的依据下文“汾水之阳”之说,认为就是指山西临汾的姑射山;有的认为在《山海经》“东山经”和“海内北经”所描绘的“列姑射山”。我的理解趋向于后者,“汾水之阳”,并不一定特指汾水的北岸,也有可能是指以汾水为基点一直往北。当然,姑射山到底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和接舆所描绘的“藐姑射之山”并非虚构,因为庄子说,尧曾经去那访过四位得道仙人。
关于这个“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等等之“神乎其神”的说法,肩吾认为接舆这个人简直是个疯子,疯子说疯话,当然不足信。我们好多所谓唯物论者、打假斗士可能找到知音了,就像司马南、方舟子一类的,找到个知音、知已不容易啊!人家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看“知音见知音,两眼要笑眯眯”了,因为臭味相投嘛。哈哈,玩笑!不过小心噢,小心挨“连叔”骂噢!
道家方术中有一种叫做“辟谷术”,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等,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所以从先秦开始,道家各类辟谷的方法,以及通过辟谷术修行的记载数不胜数。而接舆所描绘的这位“藐姑射山神人”,道行很高了,不仅修辟谷,而且“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真的是一位神仙了。我们看庙里的菩萨,都是双目微闭,“神凝”而庄严,“定力”深厚,目空一切,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仙”的解释和传说,佛家和道家经典中均有记载,《楞严经》中记载了“地行仙、游行仙、天行仙”等等十类仙;道家根据修行层次的高低,把仙分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五品,有诗云:“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上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道家认为,“仙”是人的高能形态,就像我们打游戏一样,能量级别是最高的,这与失去肉身之后的“神”是不同的,以仙道的概念来说,神的级别是排在仙之下的,所以《封神榜》中的天地诸神都是仙界所册封的。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神仙”,是指广义上的“神”或“仙”的统称。
“天仙”是最高层次的仙,是指阳神(摆脱肉身和生死后的“身外之身”)成就之后,能够彻底超越宇宙物理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随意变化,或是转化物质形态和状态,类似于佛教所说的大乘菩萨境界,或是道者中的得道者“真人”。到了这个境界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至人无已”的境界,既能不受生死所缚,又能不必离开生死的范围,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和出入于生死之间,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神仙”次于天仙,神仙级修炼者可以将阳神离开肉体独立存在,也有各类不可思议之神通,类似于佛教“阿罗汉”境界。宣化上人开示说,“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实际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超越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三界”的生死轮回,进入了解脱境界;地仙,是以肉体不再受到基因的衰老限制为成就标志,所谓长生不老。另有发展方向不同者,也具有类似神仙的神通能力,但相对弱很多。就我的理解,这类人可能类似于欲界忉利天之“天人”等等,虽有很大的福报,但仍没跳出生死轮回,福报享尽后仍会死,天人死的时候是衣衫褴褛、身上发臭,很是痛苦。所以佛说天道的福报虽然最高,但天道的天人都沉迷于享乐,不懂或是不注重修行,而人道却可以有各种修行的选择,所以说修行是人道最大的福报,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仙是指不追求成就道果,而以调摄真气之术养生健体,比如通过静坐、修禅入定、练气功等等,以此提高生命能量,提高抗御外界邪恶信息能量侵袭的能力,从而达到百邪不侵、百病不生、延年益寿。据说现在好多神物比如龙等等,都是有一些高僧在定中所见,然后出定后描绘出来的;鬼仙是指不追求成就道果,也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而着意于外求神通异能。鬼仙级修炼者是以达到阴神出壳为成就标志。通过修炼各种符咒法术,以及召请外界信息能量体附身而获取超能力的术士,均属于鬼仙级乃至鬼仙级以下。现在社会上这类人很多,尤其是北方,家里都供有仙堂,通灵、算命、治病等等无所不能,叫做“出马仙”,说得也是神乎其神,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我是“敬而远之”。
关于“仙”的这些介绍,本人只是在搜集来的一些资料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仅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和探讨。所以有言在先,各位修行者不要乱修噢,否则走火入魔了我本无名可不负责哈哈。
从以上仙的五品层次可以看出,庄子和接舆所述的“藐姑射山之神人”,应该至少是达到“神仙”的境界,也就是至少在阿罗汉果位之上,因其可“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后文又说道“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用尘土糠麸之类的东西,就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实际上这种神通已经可以改变物质形态。由此可知,有关“女娲造人”的故事,并不一定只是神话和传说。
接舆对肩吾说,这个神人“其凝神”,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所以肩吾说接舆是吹牛,不着边际。其实这样的神通在佛教中有很多记载,也并不稀奇。上文引述宣人上人的开示时说到阿罗汉,“住动天地”,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无论天、地、神都受他的感动,都受他的教化,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常来护持,不会有狂风、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啸等等灾难;第二种说法是说说阿罗汉的一行一动,无论他做什么,天地都为之震动。中国近代著名的高僧虚云老和尚就有这样的奇遇。虚老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人用飞机投炸弹,别的地方炸弹都爆炸,就南华寺的几颗炸弹不爆炸;在云南云栖寺传戒的时候,树上都开莲华,草叶、菜叶上都现出佛像来;在南华寺时,死了几百年的柏树,又重新复活,长出枝桠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有的人认为是凑巧,也有很多人当时都认为只是一时的祥瑞,等虚老圆寂了,人人才都赞叹,都说虚老是证果的圣人,是菩萨再来。由此可知,修行到达一定境界,自然显出神通,阿罗汉都如此,何况是更高层次的菩萨和佛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