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英雄探险家卷——海伦·凯勒

谢新吾 吴新勇   编著

第六章  女大学生(一)








  1. 入学考试


  海伦就要毕业。1896年6月29日,16岁的盲姑娘参加了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学院的初试。

  她考的是:初级德语、高级德语、法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史和罗马史,一共考了9个小时。从6月29日考到7月2日。她顺利地通过了全部的考试,英语和德语获得优秀。考试那天上午9时,专门派了一个人把考卷送到雷德克利夫学院。每个考生都有一个编号,不写名字,她的号码是233。因为她考试时要靠打字机答卷,所以她的身份是无法保密的。为了避免她使用打字机的声音打扰其他考生,监考人员让她一个人单独在一间房子里考试。吉尔曼先生用手语字母给她念试卷,屋子门口有一个人在守着,以防外来干扰。

  一个一个的困难被她克服了。比如她买了一架凸写器,把代数、几何练习、物理题在课堂上做出来;她无法看见黑板上画的几何图形,惟一办法就是用一些直或弯的金属丝在椅垫上做成几何图形,而图形中的字母符号、假设、结论以及证明的结构、过程,就全靠脑子记忆。

  凸印本书籍和其他学习器具陆续运到,这使她重新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

  1899年6月29日,她参加了雷德克利夫学院的入学考试的终试。

  第一天考基础希腊文和高级拉丁文;第二天考几何、代数和高级希腊文。

  学院不许沙利文小姐给她念试卷。他们请了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一个老师尤金·C.万铃先生用美国式盲文给她抄试卷。

  她不认识尤金·C.万铃先生。这次见面之后,除写盲文外,他不会用其他任何形式与她交谈。监考人与她也是素昧平生,根本不想用任何形式与她交谈。

  考试前两天,万铃先生送给她一份哈佛大学的数学旧试卷,盲文抄本,很糟糕,它用的全是美国盲文符号。她立即写给万铃先生一封信,请他对这些符号加以说明。他马上寄给她一张符号和另一份试卷。她开始学习这些符号。

  她考几何的最大困难是:她一向只习惯于读行式印制的命题或让别人把命题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做几何试题时,不知怎么的,虽然试卷就在她面前,但那盲文使她迷惑不解,她虽然读了试题,但脑子里却没有留下清晰的概念。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困难,都被她一个个地克服了。

  她在自传中总结道:

  我不抱怨任何人。雷德克利夫学院的执事先生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试题对我来说是多么难,他们也不了解我必须克服的特殊困难多么的大。如果他们不是故意给我设置了许多障碍的话,那么,使我感到自慰的是:我已经把困难都克服了。

  上大学的准备终于胜利告终。

  海伦迫切地想进入大学学习。

  但是,她的老师、朋友们都说她最好还是在基恩先生指导下学习一年,然后再上大学,这样便于打好基础。

  直到1900年秋天,海伦才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进大学之前,海伦又写了不少信。


  2. 她的信


  致约翰·希兹的信:

  ……我和老师今夏将去伦萨姆度假,我们的朋友钱柏林夫妇也将一块儿去。我想你该记得钱柏林先生吧,他就是波士顿听抄写的人,他们可是和善可亲的人哪……我知道你会问我考试的结果如何。我各门功课都及格了,你听了一定很高兴的。我参加考试的科目有初、高级德语、法语、英语、希腊文和罗马史。这似乎是难以置信的,对吧?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我真是夜以继日地为迎接这一场严峻的考验进行准备,然而我还是终日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生怕考砸了。及至考完以后,得知各科都顺利通过了,才感到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慰。我认为最大的慰藉还在于我的胜利给亲爱的老师带来了欣喜和快乐。说实在的,与其说是我的成功,毋宁说是老师的成功,因为是她鼓舞着我不断前进的呀…

  …致劳伦斯·胡顿夫人的信:

  ……您走了以后,我很快就恢复了学习,而且没有多久就恢复了轻松愉快的情绪。一个月前的那次可怕的经历就像一场梦幻似的云消雾散了。

  我喜爱乡村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这儿是如此的恬静、清新和自由自在。我想,只要他们同意,我是完全可以整天整天地学习而不觉得累的。有许多有趣的东西要学,但并不是很容易的……

  致查尔斯·杜德雷·瓦勒先生的信:

  ……那明媚的阳光、花草,以及宅前的湖上风光极力地诱惑着我放下难学的希腊文和数学,尤其是数学。我明白,雏菊和毛茛也像我对于几何学无缘一,对学习是毫无裨益的。喜爱几何学的人,在证明几何题时是那么思维敏捷,我真羡慕他们。

  说句实话,双座自行车的事我哪能忘记呢?当然,我对骑自行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我只坐过一种双座三轮脚踏车,它与普通双座自行车大不相同。前者也许较后者安全,但是却笨重一些,而且很宽,占用的路面太多。此外,他们还告诉我说这种双座三轮脚踏车比任何一种自行车都贵。老师和朋友们认为在乡村里骑哥伦比亚式双座自行车较为安全。他们还认为你建议给车子安个固定扶手是个好主意。我和老师都爱穿裙裤骑自行车。她上男式车比我容易些,所以,要是能在后面加个舒适的女子座位也许更好一些……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海伦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书信有关。书信不仅是她的心灵交流,她与外界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书信,已成为她学习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手段。

  海伦的每一封信,都像是一篇优美生动的散文。她每次写信,都是全身心投入到里面去。每写一封信,她都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书信,是她走上作家之路的阶梯。”用这句话来概括她的信恰如其分。

  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个盲女的毅力!她留下来的信札至少不下一百封。每一封信,都是一段火热的情,一颗纯洁的心。

  海伦对人间永远充满爱心。

  她对朋友永远真诚,永远充满一颗爱心;她对事业永远是那么执着,孜孜以求。

  从上述的三封信的片段,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宝贵的精神。

  在她写给约翰·希兹的信中,报告的主要是她的考试成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学习总是那么刻苦,顽强拼搏,不向命运低头!她“真是夜以继日地为迎接这一场严峻的考验进行准备”……她生怕没考好,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旦考试顺利通过了,她又是那么的欢天喜地。

  这完全是一个事业型的女孩。

  从后面两封信的片段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海伦是多么地热爱生活啊!她热爱乡村生活,她喜欢骑脚踏车。而且,她居然把脚踏车骑得很好。这也算是一个奇迹吧。

  通读海伦所有的书信,就是通读海伦的自我传记。因为她的每一封信,都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成长过程,记录了她的心迹,记录了她的主要活动,记录了她的真实感受。

  从海伦所有的书信中,我们是否可以体会到:一个盲女永远不屈服于厄运的那种进攻精神。


  3. 百折不挠


  多少年来海伦日夜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她上大学了。她牢记着罗马人的一句格言:“被赶出罗马也只好待在罗马城外罢了。”

  她为了寻求知识走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她走的是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

  她终于有机会在大学里结识许多和她一样,在思考,在爱恋,在奋斗的女孩子。她们也喜欢她。她们也常在偏僻的校园小道上散步。

  大学第一年的课程有法语、德语、历史、英文写作和英国文学。

  人们常常问她是怎样克服学校里的具体困难的。

  在大学,实际上她是很孤单的。教授离开她那么遥远,他好像在电话里跟她说话一样。沙利文老师把讲课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在她手心上拼写出来。

  她的练习,每天的短作文、评论、小测验和期中、期末的考试都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她用的是哈蒙德牌打字机。这种打字机可以装上活动字盘。

  她的教材大部分都没有凸印本。她不得不让别人在她手上拼写出来。因此,她比别的女大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功课。

  她在自传中生动地叙述道:“手写课本很花时间,这种困难是别人所没有的。有时为了一些细节问题我不得不花费很多的精力,心里不免烦躁起来。”

  海伦读大学,比正常人要多花两三倍的时间。因而,别的女大学生们课后可以嬉戏游乐又笑又唱又跳的时候,海伦得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补课。

  有时候,她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觉得她应该像那些正常人一样在外面嬉戏玩乐,欢笑歌唱。生活是不是对她太残酷了点?

  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消失了。海伦很快又恢复了愉快的心情。她把胸中的不满全部排弃,一笑了之。

  她觉得自己应当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她必须坚忍不拔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知识的高峰。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既然没有直通顶峰的坦途可循,那么,我就只好沿着迂回曲折的小道攀登而上了。

  多少次她曾不小心从上面滑下来,摔倒了,她也曾心灰意懒地躺在摔倒的地方一动不动了。但她的好强的脾气也来了。

  她立即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然后,她再重新爬起,从头再来。

  海伦在学习的崎岖小路上艰难的跋涉,一步一个脚印,每前进一步,对于她都是一份惊喜,每一个斗争都意味着她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再努力吧!”她在内心狂喊着。“再加把劲,只要坚持到最后,我就能达到灿烂的云端。”

  那云端,那蓝天深处,有她理想的高峰。

  在向这个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海伦总是很幸运的。她有那么多的朋友支持她,帮助她,鼓励她。

  比如威廉·韦德先生,还有宾夕法尼亚盲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艾伦先生,他们给她寄来了许多她迫切需要的凸印书籍。这真是雪中送炭。他们的鼓舞、他们的关心和体贴,让海伦万分感动。

  从此,海伦爱上了写作课。

  她在雷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的第二年,就已经设有英文写作课,还要学习《圣经》《英国文学》以及美洲、欧洲各国的政治,此外,还有拉丁文喜剧,还要学一点贺拉斯的诗歌。

  由于作文课十分生动活泼,老师水平很高,因此海伦十分喜欢学写作。老师他才华横溢,总是那么诙谐、轻松,情趣盎然。老师名叫查尔斯·汤逊德·科普兰先生。他能够把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和感人魅力充分表达出来。这是一位优秀的作文老师。他讲解精练,没有多余的话,只有个把小时的课,就让大学生们回味无穷。

  海伦深深地为古代文学大师们所创造的永恒之美而陶醉。作品中高尚的思想和情操让她羡慕不已。她尽情地领略《旧约》中深刻而美妙的内涵。

  学毕归来,她会感觉到,她看见了灵魂和躯体在不朽的和谐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时间这根古老的茎杆上又结出了真和美的果实。

  经济学,海伦最感兴趣的新课。另外,这学期还开设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乔治·L.基特里奇教授主讲莎士比亚。乔西·罗伊斯教授主讲哲学史。

  海伦第一次接触到文学巨匠和哲学名流的著作。她感到自己茅塞顿开。

  海伦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大学生。她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师们的优秀作品的同时,又感到大学并不是她想象中的无所不能的艺术之都雅典。在大学里,你并不能与那些真实的伟人、智者真正见面,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生气。

  海伦说,他们确实存在着,但他们似乎像木乃伊那样变得干枯了。

  海伦认为,她必须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学习,把大师们的成就从知识的宝库中挖掘出来,加以解剖和分析,取得其精华,去其糟粕。

  她认为学习大师,不能像学舌的鹦鹉。

  海伦回忆说,在她看来,许多学者似乎都已经忘记了。她对伟大作品的欣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她的深刻的同情,而不是理解。遗憾的是,老师们虽然费了很大的精力去讲解、分析,去教学,但在她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却已经少得可怜了。

  在大学生活中,海伦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女大学生的生活显得更加浪漫有趣了。

  她说她课余常常在外面玩,划船、游泳、骑自行车,做许多十分有趣的事情。

  一天上午,她骑双座自行车,跑了12英里路。路面坎坷不平,她摔倒过三四次。摔得走路都是一跛一跛的。但在晴朗的天气里,海伦感觉到,郊外的景色一定是非常地迷人!她骑着车子在坦荡的大道上迎风飞驰时,她感到这是多么的惬意呀!她才不在乎途中出点什么小事故呢。

  在这段快活的日子里,海伦还学会了游泳和跳水。

  她在给卡洛琳·德比小姐的信中说:

  我学会了游泳和跳水,当然是按某一种姿势跳水喽;潜泳也能来上一点儿啦,我几乎爱怎么游就怎么游,一点儿也不担心没顶哩。这不是太好了么?我沿着湖游上一周,也并不怎么吃力,就是身子再沉也无所谓了,你大概可以想到我晒得多黑,身体该有多棒了吧……

  海伦准备搬到波士顿去住。在那段日子里,她显得十分忙。沙利文老师更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她们要照管搬运工,又要招呼车夫,关照七七八八的人。她们这样搬来搬去,但却不嫌麻烦。因为每搬一次,每去一个地方,她们都会有新鲜感。

  基斯是海伦的老师。他每天(除周六外)一般都在下午3点30分到她家来上课。这叫“送课上门”。

  海伦除了做许多几何练习题外,她还要读《伊利亚特》《伊尼衣德》和西塞罗的作品。

  她认为,《伊利亚特》一书的美,在于它描写了一个天真的民族的忠诚、仁慈和淳朴。而《伊尼衣德》,则较为庄严、含蓄有如一位佳人美女深居在富丽堂皇的宫阙之中。

  业余时间,她们也常常去逛公园。

  海伦在给劳伦斯·胡顿夫人的信中说,天气一放晴,地板上也洒满了阳光,这时候,她们就会逛逛公园了。但愿林区隔的不远才好,可它偏偏隔的远了一点。她们只好随便上公园去走走,聊解寂闷。和广漠的田野、草原以及高大的松树林比,这些公园就显得郁闭和寒伧了。连公园里的那些树也似乎染上了城市风味,总觉着很不自然。海伦心想,只怕它们跟长在乡下的那些树弟兄们之间是没什么缘分的了……

  考试是她在学院生活中最怕的一件事。用她的话来形容,就叫做“最大的鬼怪”。但是,尽管她与之多次交锋,然而都被她“打得落花流水”。

  在临近考试的那些日子里,她拼命地往脑子里塞一大堆神秘难懂的公式和难于记忆的年代日期。

  大学生活的浪漫就因考试而消逝得难觅踪影了。


  4. 嗜书如命


  她是嗜书如命的。她第一次读完整的小说,始于1887年5月。那时,她才7岁。上大学后,她广泛地接触了各国的文学。她自己回忆道:

  直到我第一次去波士顿,才算得上认认真真地开始读书。他们允许我每天花一些时间待在图书馆里,我在一排排书架中间转悠着,随手取书阅读。尽管十个字里只认得一个,甚至一页书里只认得两个字,但我确实是在读书。文字本身使我着了迷,但我根本没有自觉地去记忆读过的东西。我想,那时候我的记忆力一定很好,因为许多单词和完整的句子,尽管我对它们的意义一无所知,但都记住了。后来在我开始与人交谈和写作时,这些单词和句子就很自然地涌现出来,使我的朋友对我的丰富的词汇感到吃惊。我就是那样不求甚解地读了许多书的章节(在开始学习的初期,我从未从头至尾读完过一本书)和大量的诗歌,直到发现《小少爷福恩特拉雷》这本书,我才第一次把一本书读完而且读懂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天,老师发现我蹲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叫《红字》的小说。那时,我还不到8岁。她问我是否喜欢小珀尔,还给我解释了一些我不懂的词。然后她说她有一本比《红字》更好的书,叫《小少爷福恩特拉雷》。她答应到夏天时读给我听。但实际上,我们到8月份才开始读。因为初到海边的几个星期里,我觉得什么都新奇有趣,压根儿把这本书忘记了。接着,老师到波士顿去看望朋友,让我自己在海边待了一段很短的时间。

  她回来后,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小少爷福恩特拉雷》。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读那本迷人的儿童故事开头几章的时间和地点。那是8月里一个温暖的下午,我们并排坐在离屋子不远处拴在两棵暗绿色松树之间的吊床上。那天午饭后,我们赶紧洗完碗碟,以便尽可能利用下午的时间来读故事。我们匆匆穿过草地,朝吊床跑去。成群的小蚱蜢在脚下欢蹦乱跳,停在我们的衣服上。老师坚持要把它们抖搂干净才坐下,但我觉得这纯粹是浪费时间。吊床上落满了松针;因为老师离开后,吊床没谁用过。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松林,清香四溢,空气十分温和,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气息。开始读故事以前,沙利文小姐解释了一些估计我不懂得的一些事情,然后一边读一边给我解释新单词。开始生词很多,阅读常常因此而中断。但当我完全理解了故事的背景时,便立刻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根本无心去注意那些新单词,对沙利文老师认为必要的那些解释,我也听得很不耐烦;现在想起这一点,我感到很内疚。当我发现她的手指疲劳得无法继续给我拼写时,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有生理缺陷的痛苦。我从老师手里接过书来,怀着强烈的渴望哆哆嗦嗦地抚摩着书上的字母,那种急切的心情是终生难忘的。

  在我热切的恳求下,亚纳格诺先生设法把这本书制成了凸版,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几乎能够全部背下来。在我整个童年生活里,《小少爷福恩特拉雷》是我的知心密友。我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这段经历的细节,是因为我对这些情节的记忆是如此清晰,而对更早期的读书情况,我的记忆是那么模糊而混乱,两者成了鲜明的对照。

  读《小少爷福恩特拉雷》是我真正对书本发生兴趣的开端。在以后的两年中,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波士顿,我都读了不少书(见《我的一生》第89页)。

  她生性好古。特别是古希腊对她更有特殊的魅力。

  《圣经》给她以深深的安慰,它使她感到:“人们看见的是暂存的,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


  5. 泛读历史文学


  她喜欢历史。凡能弄到手的历史著作她都爱读,从枯燥的纯史料和更枯燥的历史年表,到格林①的客观而生动的《英国民族历史》;从佛里门的《欧洲史》,到爱默顿①的《中世纪史》,她都读了。
① 英国历史学家(1837—1883)。
① 英国历史家(1823—1892)。

  她从读史书中明白:各民族怎样从一块大陆发展到另一块大陆。从读史中书她懂得:一些伟大的统治者,如地球上的泰坦②,怎样把一切置于他们的主宰之下,只消他们说一句话,就可使万民幸福欢乐。
② 希腊神话中传说曾统治世界的巨人族的一成员。

  从读史书中她明白了:各民族如何成为文化艺术知识发展的先驱者。

  她明白了:人类文明怎样遭受历史倒退时期的浩劫,然而又长足发展。在一些作品中,也广泛地概括了历史。她读德国文学作品,就认识到妇女虽有各种弱点,但她们具有足以弥补这些弱点的自我牺牲的爱的力量。

  比如歌德的《浮士德》中写道:

  一切无常者,
  不过是虚幻;
  为不胜任者,
  在此处实现;
  一切无可名,
  在此处完成。
  永恒的女性,
  领我们飞升。

  在她读过的法国作家的著作中,她最喜欢的是莫里哀和拉辛①。她也喜欢巴尔扎克和梅里美②的著作中的一些珍品。她说,梅里美的一些章节犹如一阵阵袭人的清新海风。

  但是她不喜欢缪塞③的作品。
① 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1639—1699)。
② 法国作家(1803—1870)。
③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1810—1857)。

  她羡慕雨果,欣赏他的天才、文采和浪漫主义。

  她以为,雨果、歌德和席勒以及其他民族的伟大诗人都是永恒事物的表现者。她怀着崇敬的心情随他们进入一个真、善、美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以书为友,使她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作家。

  她还“热爱马克·吐温”。她说,“谁能不喜爱他呢?连上帝也爱他并赋予他多方面的聪明才智,又惟恐他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于是,他心里又建起了一道爱和信心的彩虹。”④
④ 见《我的一生》,第99页。

  她喜欢这些作家,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文采,在乐观主义的光辉下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一样汩汩而流。那是快乐与善意的源泉。


  6. 一盏长明灯


  在海伦的生命当中,书是她最亲密的伙伴,是她人生中一盏长明灯。

  在南方的秋天里,海伦和家人进入山中别墅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季节。在那地方,好读书。

  那幢别墅在山与山之间,门口是一个宽阔的采石场遗址。采石工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地面零散地掉着一些石头,而且生长着不少羊齿植物,故名“羊齿采石场”。坐在采石场读书,更是别有韵味。

  采石场外,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流过羊齿植物丛中,叮叮咚咚一路欢歌地流过岩石,弯弯曲曲地卷起细细的水浪,遇到石岩阻挡便形成了小巧可爱的瀑布。这山中的瀑布,虽然海伦·凯勒看不见,但她已经感觉到,这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和它那哗哗的流水声。

  山中别墅四周便是深绿簇拥的林木,林木欣欣向荣,还有红叶,似春天里的花朵,一簇簇地“开”在绿色的世界里。四野里是鸟在鸣在飞。海伦感觉到了一种令人难忘的来自大自然的芬芳。在这样的环境,小海伦常常陶醉在书中。

  黄昏里,晚饭后,她和沙利文老师漫步在小道上。她们在交谈着书中的故事。

  这幢山间别墅,是木制结构,粗线条设计,古朴自然。一排小房间,围住一个深阔的庭院。一家人可以在庭院中欢聚、玩耍,吃早餐,读书也不错。

  海伦的知识,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的。

  她特别喜欢读书。她一生中,虽不能说“读书破万卷”,但至少读过的书,堆起来也有她这么高了。她究竟读了多少书,谁也无法搞清。

  在山中别墅,她读到了五六本盲人点字的书。那是在沙利文老师指导下进行的。那是一些启蒙教材,幼儿故事之类。

  还有一本给她印象颇深的《我的世界》。这本书她读过无数遍,几乎把点字都磨得平平的,难以再辨读了。

  书是海伦人生道路上的一盏长明灯。

  而使她沉入书海,专心致志地读书却是在进入帕金斯盲校之后。这所学校,有许多盲人点字书,海伦便发疯似的,一本接一本地读,一本接一本地抄写。

  这些书,毫无疑问成了她日后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她读到了方典纳的《寓言》、霍桑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还有《莎士比亚故事集》、狄更斯《少年英国史》,还有《希腊英雄传》《圣经故事》《一千零一夜》《鲁宾逊漂流记》《无路历程》《小妇人》《海地》等。

  随着知识增多,年龄的增大,海伦开始阅读世界名著。

  她在圣经中读到:“眼睛看得见的人是暂时的,眼睛看不见的人却是永恒的。”

  这使她大受鼓舞!她最喜欢读英国大剧作家、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她读过莎翁许多剧本。她感受着莎翁笔下的人物,比如“哈姆雷特”。她体会着那些精彩的片段,那些优美的华章。她开始明白,莎翁笔下表现的人性美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莎翁作品的典型人物也因此而永垂不朽。她常常为莎翁的作品打动,而满眼是泪。

  她还读过莫里哀、亚席内的作品。她十分崇拜雨果、歌德、马克·吐温。她开始通过书本这个楼梯,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然后坚忍不拔地向人生的崎岖之路攀登。她要登上人类的某一个高峰。

  海伦读书纯粹是为了一种热爱,一种追求,一种渴望。她随心所欲,兴趣所至,随时可读。读书,使她不再孤独。她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书本世界,去和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读到情动处,她会手舞足蹈,或狂喜,或痛哭。

  读书,使她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她开始边读书边写作。她要向另一个高峰冲刺。那奋斗的路上,留下她坚实的足印和辛勤的汗水。

  她自己开始写起书来。

  她认为:“求学不必太急功近利,应该像散步一样,按部就班地从容研究。因为惟有如此吸收的学问,才能像大海容纳百川般既广且深,充分陶冶一个人的心性,变化一个人的气质。”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