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反攻的前夜
1942年4月下旬,苏军经过10个月的激战,使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莫斯科城下惨遭挫败。至此,希特勒速战速决结束苏德战争的企图化为泡影。
朱可夫虽然完成了保卫莫斯科的伟大使命,但是由于苏军兵力、兵器上的不足,没能实现在各个战略方向上的预定反攻。到1942年5月,德军仍然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以及俄罗斯联邦的许多州。在西南方向,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农业区、顿巴斯的煤和南方的巨大工业区;西北方向上,列宁格勒仍然处于德军重兵包围之中;西部方向,德军距离莫斯科也只有150公里。
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形势虽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此时整个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国家结成了战略大同盟。国际力量对比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变化。
苏德前线,经过莫斯科城下惨败后的德军利用苏军急于夺取战略主动而暴露出来的问题,向苏军发起反攻,重新站稳了脚跟。之后,他们计划向苏军发起新的一轮进攻。为此,从1942年5月,德军四处调兵遣将,很快就集结了620万兵力、3000多辆坦克、万门火炮和63400架作战飞机的庞大作战力量。
由于在前一段的作战中,德军损失惨重,加上苏军的不断壮大,此时德军已无力在苏德战场上发起全面进攻,于是,希特勒决定采取重点进攻的战略。他认为,这个重点要放在能给苏联的战争经济以最严重破坏,又能给德国的战争经济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的战线上。希特勒的眼睛瞄向了高加索油田,为此,他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新的进攻。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流域,是这一地区的工业和内河航运中心,同时也是苏联中部地区通往南部重要经济区的惟一交通线上的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险要。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先夺取斯大林格勒,占据这一有利的战略要地后,由此北进莫斯科,对莫斯科形成夹击之势。此外,还可以从这里南出波斯湾,夺取中东地区,实现同日本盟友的会师。这样,整个战略形势将对轴心国集团大大有利。
2. 最高统帅部代表
莫斯科会战胜利后,朱可夫离开总参谋长的岗位,接管了西方面军指挥权,在这个最重要的方向上对德军实施反攻。
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战争期间朱可夫经常被派往各重要战区,根据战略计划组织重要的现场行动,同时监督最高统帅部命令的执行情况,协调各方面军的行动。因此,他经常离开最高统帅部,有时甚至直接担任某方面军的司令直接指挥作战。
1942年8月27日,朱可夫正在波戈列洛耶戈罗季谢附近的西方面军指挥所里组织进攻战役。这时电话铃响了。
打来电话的是斯大林的秘书处主任,“朱可夫同志,昨天国防委员会研究了南方的形势,决定任命你为最高副统帅,作为斯大林的代表去斯大林格勒”。
稍后,斯大林亲自打来了电话,在询问了西方面军情况之后,斯大林说:“你立刻回莫斯科来。”
军情紧急,朱可夫撂下电话,立刻起身飞往莫斯科。
当天晚上,朱可夫到了克里姆林宫。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斯大林向朱可夫正式通报了国防委员会的决定,最后语重心长地对朱可夫说:
“千万不能让斯大林格勒落到德国人的手上。”
朱可夫明白自己所要担负的是多么重要的使命。他将去的地方是苏德战场目前最重要的地段,那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决定性会战,而他的对手是德军第6集团军,这支部队在过去几年的战争中还从没有失过手。
朱可夫向斯大林表示:“给我一天时间来研究一下形势,我一定会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当晚,朱可夫在总参谋部彻夜未眠。在详细看完了所有的战情通报后,他对怎样采取行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天一亮,朱可夫就动身前往斯大林格勒。4个小时后,他到达了目的地。已先期抵达那里的华西列夫斯基在机场迎接朱可夫,并向他介绍了最新的情况。
抵达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部后,朱可夫立刻召集各集团军的指挥员召开了形势分析会,根据前线当前的情况和双方实力的对比,朱可夫得出结论:至少要到9月5日以后新集结的预备队才能做好战斗准备,因此,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对德军进行反突击。
朱可夫把这一结论向斯大林做了汇报。但斯大林坚持要尽快实施反突击。9月3日,斯大林向朱可夫发去电报,命令他必须毫不迟延地发起进攻。
朱可夫同斯大林发生了争执。他坚持说:“只有到9月5日以后,我们才有能力对德军进行有力的打击。”
朱可夫就是这样,当他认为正确的时侯,他总是很固执,对斯大林也是如此。苏军的重要领导人中,他是惟一一个敢于顶撞斯大林的人。在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曾半开玩笑地说过:“你们当中的有些人只知道说‘是的,斯大林同志’,‘完全正确,斯大林同志’,‘英明,斯大林同志’,而只有从朱可夫那里,才可以听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这一次,朱可夫的固执再次战胜了斯大林的固执。最后,斯大林终于同意按朱可夫的计划在9月5日发起反突击。
9月5日拂晓,苏军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进攻。但是,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苏军还是没能突破德军的封锁。战斗进行到9月11日,苏军只前进了2~4公里。
9月10日,朱可夫奉命飞回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朱可夫向斯大林详细汇报前线的情况。他向斯大林提出,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现有的兵力,要想突破敌人的包围,必须要补充一个坦克军和三个坦克旅,此外在作战时还必须有空中火力的支援。同时,新的预备队还需有一个月才能完成战斗编组,因此目前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还应采取坚强的防御,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粗略地估计,反攻将会在11月中旬发动,反攻首先应打击敌军集团中较弱的罗马尼亚军队。
9月13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带着更为详细的计划去见斯大林。这就是后来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的雏形。
斯大林基本同意了朱可夫他们的计划,他命令朱可夫立即返回斯大林格勒前线,华西列夫斯基则稍后去东南方面军,研究斯大林格勒左翼的情况。
一个小时后,朱可夫已坐上飞机飞往他在斯大林格勒的司令部了。而这时的斯大林格勒,战斗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后的两个月里,对朱可夫来说将是极其紧张的,他既要准备进行反攻又要考虑如何防御。
德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北部方向开始了全线进攻,苏第62、第64集团军在强大的德军压力下,不得不向后撤退,一直退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最后阵地。
这时,斯大林格勒的苏军防御前沿,距市区只有210公里。德军的突击集团已从东北和西南直接指向斯大林格勒市区。
9月13日,德军攻占了南部的萨多瓦亚车站。苏军面临着被赶下伏尔加河的危险。
此时的苏军,由于战斗中的伤亡、退却,弹药和粮食的不足,人员与技术装备补充上的困难等等,士气消沉,有的士兵甚至希望尽快撤过伏尔加河,脱离这场苦战。但是,朱可夫责成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做出决定:不许后撤,必须粉碎敌人的进攻。斯大林格勒城是最后的战场,要有与敌人背水一战的决心。集团军司令部留在右岸斯大林格勒城内,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向左岸和岛上撤退。
从这时起,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具有阵地战的性质。战争由辽阔的平原转向伏尔加高地。部队的进展不再以公里来计算,而是以米来计算。因为争夺每一座楼房、车站、水塔、每一条街道、每一堵墙,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进行激烈的交战。
9月14日,德军对市中心的马马耶夫高地和火车站发动了进攻。德军很清楚,要是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就可以控制整个城市、厂区和伏尔加河。因此德军在不到4公里宽的地段上集中了6个师,并有数百架飞机从空中支援。短短的5个小时内,火车站曾4次易手。德军曾一度占领了高地。
苏军近卫步兵于14日和15日夜冒着敌机轰炸,坐汽艇、驳船渡过伏尔加河,去增援市区的战斗。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配合第62集团军夺回了马马耶夫高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德军以50~60架飞机为一批,对苏军进行密集轰炸,成吨重的炸弹,203毫米口径的炮弹,把整个地面都翻过来。德军曾一度前进到距苏军第62集团军指挥所仅600米的地方。
市区巷战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每条街道和广场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德军不顾伤亡,每天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地冲击,苏军和斯大林格勒市的市民则顽强抵抗,寸步不让把可以利用的地方都变成堡垒,每个街区、每幢楼房、甚至每层楼,每间房,每个街垒都经过了反复地争夺。一天内都几易其主。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经过连续13天的战斗后,德军终于于9月25日占领了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区,并前进到伏尔加河河南,所有渡口都处在了德军的枪炮火力控制之下。斯大林格勒,几乎没有一座建筑物、工厂、住宅保持完整。
10月5日,朱可夫命令新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城市,把每幢楼房、每条街道作为堡垒,抗击德军的进攻。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的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于是苏军在连营里,除了已有的班之外,又组织了新的战术单位——突击小组。
尽管炮火连天、弹片横飞,炮击和轰炸的喧嚣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被炸毁的工厂却成了苏联人的抵抗中心。一些工厂在炮火纷飞中也照常修理坦克和其他武器。如果工厂被炸得无法生产,工人们便拿起武器与正规部队一样投入战斗。
苏军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为德军设下了特殊的“捕杀场”。他们在一些房屋、街区上埋下地雷,在每一个布雷区的外面都留下几条进路。苏军已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都变成了战场,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 “天王星”反攻计划
为了在斯大林格勒前线战胜德军精锐部队—保卢斯领导的第6集团军,具体指挥和协调斯大林格勒前线的作战行动,此间朱可夫则频繁地来往于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两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统帅部要求给朱可夫派护航战斗机,以防止在空中被敌机袭击遭遇不测,但朱可夫拒不接受,他的理由是:“不能为我浪费昂贵的汽油。”结果,虽然敌机没有碰上,但有几次险些发生意外。
一次是因为天气寒冷,致使飞机结了冰,被迫临时迫降。还有一次在飞越莫斯科上空时,因能见度差,朱可夫的座机险些撞上地面的一个大烟囱。在紧急关头,朱可夫总是这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10月初,苏军6个满员师跨过顿河进入斯大林格勒,补充进第62集团军。第62集团军经过前一段的激烈战斗,伤亡严重,用朱可夫的话讲:“除了后勤部队和司令部外,已经不剩什么了。”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也得到了加强。
就在这时,希特勒为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命令:除在斯大林格勒外,整个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
德军又开始了第三次进攻斯大林格勒,企图通过这次攻击来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德军的进攻,最后进至伏尔加河,在约5公里宽的地段上,集中了2个坦克师、3个步兵师,出现了2000架次飞机作为支援轰炸市区。战斗空前激烈,仅朱可夫的司令部里就有61人牺牲。
10月15日,德军突破防线攻占了拖拉机厂,冲到了伏尔加河边。17日,苏军第138师赶来增援工厂区的战斗。苏军的顽强抵抗,大大地杀伤了德军,终于迫使德军减弱了进攻的势头。
10月17日,苏第62集团军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带着文件和指挥器材离开了掩蔽部,到伏尔加河以南约1公里没有任何掩蔽的露天河岸上进行指挥。这里距前沿阵地马马耶夫高地只有1公里。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军又连续发动了多次进攻,但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到10月29日晚,战斗开始平静下来,第二天只有零星的交火。在苏军顽强地抵抗下,德第6集团军终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了。
11月11日,德军重新集结力量,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动用了5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四次强攻。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砖,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苏第62集团军虽然再次被德军分割成三部分,但仍然坚守阵地牵制着德军。苏军在伏尔加河右岸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这就为即将进行的反攻准备了先决条件。
早在10月初,最高统帅部就正式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签署的反攻计划,代号为“天王星”。
“天王星”战役计划规定,苏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和南部向卡拉季奇方向进行向心突击,合围那里的德第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
根据反攻计划,苏军不断地把部队调往准备实施突击的方向。为了迷惑敌人,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采取了一系列的伪装措施。
10月中旬,当德军的进攻陷于停顿之时,斯大林格勒前线各方面军接到命令,停止一切具有攻势的作战行动。这一命令通过未加密线路发布,同时命令中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安排冬季的防御、如何构筑工事、如何在支撑点储备给养、弹药、装备等。与此同时,苏军在莫斯科西部方向做出准备采取大规模冬季进攻战役的架势。
德国情报机关上钩了。
苏军源源不断地开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到1942年11月19日,苏军完成了集结。这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已有3个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的总兵力达到110万人,1.5万门大炮,1400余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而在斯大林格勒方面作战的德国军队有101万人,1万余门大炮,600余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
苏德两军的军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苏军在坦克和火炮上占有优势。但是,决定战役命运是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前线官兵的战斗技能。
苏最高统帅部考虑到交通线的重要,首先恢复已被德军破坏的铁路、桥梁、车站,并修建了新的交通线。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2月共修建了1160公里长的铁路支线,恢复了1958公里的铁路线和293座铁路桥,保证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交通运输。
为了使反攻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苏军最高统帅部还特别要求加强隐蔽和伪装部队的措施,尤其是要求炮兵一定要在敌人防御的主要突击方向上,建立重兵集团,达到德军两倍数量的优势。
1942年11月19日7时30分,隆隆的炮声宣告了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揭开了苏军反攻的序幕。
根据最高统帅部下达的进攻命令,集结在三个狭长突击地带上的大炮和迫击炮向预先侦察到的目标一齐开火。在实施了一个小时的破坏性射击和20分钟的压制性射击后,8时50分,支援步兵的坦克群首先发起进攻。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正式开始了。
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部,苏军西南方面军的3500门大炮直射德军阵地。然后,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苏军越过草原,首行突向德军薄弱阵地——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不战而溃。苏军向前推进了35公里,由于德军派出装甲部队前去支援,苏军才减慢了反攻的速度。
德陆军参谋长向希特勒报告了前线的进展情况,同时建议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即将第6集团军撤出,调转方向,加强后卫,巩固新前方,然后进攻突入罗马尼亚军阵地的苏军。这样可在更靠西侧的地域建立一条牢固的防线,既为第6集团军解围,也给苏军造成困境。
刚愎自用的希特勒根本听不进下属这一还算明智的建议,他暴跳如雷:“你只有一个建议——撤退!你的对手又是朱可夫,就认输了吗?”接着,他又愤怒地嚷着:“我决不允许离开伏尔加!我决不许从伏尔加撤退!”
然而,德军已经无法阻挡苏军的前进步伐了。22日夜间,苏军占领了顿河桥,并分批强渡顿河。
为了迅速断敌退路,防止德军龟缩,苏军第26坦克军军长罗金少将决定利用夜暗,先夺取卡拉季奇附近顿河上惟一剩下的一座桥梁。22日凌晨3时,他命先头部队的上百辆坦克全部打开车灯,成纵队沿着从奥斯特罗夫到卡拉季奇的公路,穿过德军数十公里的防御阵地向大桥开进。
苏军的先头部队迅速控制了左右河岸,并发出信号弹,通知后续部队加速前进。
德军发现中计,但为时已晚,苏军坦克里应外合,迫使德军向两翼败退。苏军第26坦克军固守在桥梁附近,切断了敌军的退路,粉碎了敌人向西面德军靠拢的企图。4天之后,苏军两支先头部队在斯大林格勒的西面、德军第6集团军背后20公里的地方会师,这一会师不仅决定了斯大林格勒城内25万德军士兵的命运,而且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联战场上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根据朱可夫的命令,于11月20日拂晓从城南发起反攻,也像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部那样,苏军突破了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后,向西北推进。
眼看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受到两面包围,德军集团军司令部命令后方梯队和后勤部队组成战斗队进行抵抗。但这支部队没经过训练,装备不齐,只能延缓苏军的进程,并不能挽救第6集团军被围歼的命运。
23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季奇与西南方面军会合,于是,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敌军全部落在网里。
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也开始了反击。他们向城内的德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地炮击。斯大林格勒正北面的顿河方面军也发动了攻势。自11月22日起,他们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起对德军进行压缩。
战斗进行至11月30日,苏军已完成了对德军共22个师33万人的合围,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之内。斯大林格勒前线德军的日子已越来越不好过了。
4. 横扫“冬季风暴”
当苏军揭开斯大林格勒反攻序幕的时候,朱可夫已离开了斯大林格勒,转往加里宁方面军,部署该方面军的进攻。
就在这时,斯大林对前线的形势感到忧虑,他给朱可夫打来电话,要求朱可夫对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形势做一次冷静的分析。
斯大林此时的担心是,由于被合围的敌军数目过大,一旦德军决心突围,苏军可能会支持不住。
朱可夫全面分析了战场的形势后,于11月29日向斯大林发去一份电报。电报中说:
目前,被合国的德军迫于现状,是不敢轻易冒险突围的。不过,如果有自下奇尔奇卡亚—利捷利尼科沃地域的辅助突击,则另当别论……为不使下奇尔奇卡亚和利捷利尼科沃的敌军集团同斯大林格勒的敌人会合,必须先集中力量对付敌军的这一集团。
与此同时,德军那边紧急组建了担负解围任务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是曼施坦因元帅。曼施坦因是1940年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的策划者。他上任后,很快就制定了两项解围计划,其基本结论和朱可夫如出一辙:德“顿河”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应从利捷利尼科沃地域向苏军发起进攻,以支援第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另外,作为一项备用方案,应派坦克师秘密而迅速地沿顿河西岸向下奇尔奇卡亚出动,从那里发起进攻。
曼施坦因得意地把自己这个战役计划起名为“冬季风暴”。
不幸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朱可夫早已料到他这步棋,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在下奇尔奇卡亚和利捷利尼科沃一带严阵以待,12月12日,德军的“冬季风暴”打响了。
德“顿河”集团军群沿着铁路线北上,不顾一切伤亡地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猛冲。16日,他们渡过阿克塞河,受到了苏军的顽强阻击。双方指挥官都知道这场搏斗的意义。德“顿河”集团军群需要尽快地冲过去解救第6集团军,并且要重新占领斯大林格勒城近郊的战线。而苏军则是向着德军愿望相反的方向努力,拼力粉碎德军的企图。
12月19日,德军同苏军在卡尔穆克草原与苏军展开了激战。21日打到了米什科沃地区。这时,德援军同第6集团军防守的外围只有40公里。精疲力竭的德军人员和技术兵器受到了重大损失,给养供应接济不上,风餐露宿,士兵长时间得不到休息,部队疲惫不堪。德军进攻的势头减弱下来,攻势陷于停顿。
“冬季风暴”开始时,曼斯坦因要求第6集团军配合向西南方面突围。但被围的德军经过旷日持久的激战,也已精疲力竭了。再加上燃料缺乏,给养不足,已无力再战。而西南方向的苏军,则以450辆坦克为先导,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来势凶猛的苏军在粉碎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后,于12月23日已经直接威胁到“顿河集团军群”后方。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顿河集团军群”的左翼发生动摇,被迫向西撤去。
为了不遭到同第6集团军同样的命运,曼斯坦因下令北上的德军向南后撤,并将第6坦克师调到顿河以西,抵挡来自北方的苏军,同时还下令第6集团军停止突围。
朱可夫抓住这个机会,于12月24日发动了新的攻势,紧追退却之敌,将其从斯大林格勒推出200~250公里以外。处于包围之中的德军阵地也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到了弹尽粮绝、山穷水尽的地步。
德第6集团军对于他们的处境非常清楚,他们一再请求希特勒准许他们突围。但希特勒却要求他们“死守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把斯大林格勒视为东线前出的堡垒,第6集团军则是堡垒的守备队。而堡垒守备队的任务就是经得起围困,如果必要的话,要一直坚守到第二年春天。
希特勒的固执为朱可夫实现战役目的创造了条件,正是希特勒无知的固执最终葬送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
气温这时下降到零下30度,德军大批官兵被冻伤,另有数千人患有伤寒痢疾。由于苏军的空中封锁,就靠空运维持供给日甚艰难,德军每日所需的作战物资最少为750吨,但实际上运到的每天还不足100吨。1月6日只运到了45吨,到1月21日起空运停止了。显然,德军距末日来临已经为期不远了。
5. 瓮中捉鳖
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被团团围困的德第6集团军此时已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奄奄一息。1943年1月8日,苏军指挥部向被围德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命令他们停止抵抗,缴械投降。但德第6集团拒绝了苏军的要求。
1月10日,苏军开始执行代号为“指环”的围歼德军的作战行动。鉴于敌军的实力已大大削弱,这一任务只交给了一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军去完成。
该方面军在5000门大炮的火力掩护下,以坦克和步兵发起冲击,德军全线溃退。仅6天的时间,德军的阵地就被缩小了一半。
这时,苏军从人道主义出发,再次敦促德军投降,顽固的德军再次予以拒绝。
1月16日晨,苏军占领了皮托姆尼克机场。这样,被围德军就只能通过仅存的古姆拉克机场接受空投援助。
1月22日,苏军发起全线总攻,切断了古姆拉克的铁路线,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南部,夺取了古姆拉克机场。至26日,德军只剩下南北长20公里,东西长3.5公里的地带。在此情况下,德第6集团军再次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说:
当前的处境是:部队弹尽粮绝,通讯联络中断,只能同6个师保持联系,南线、西线和北线上的部队无法统一指挥。东线局势严峻,1万名伤员得不到起码的保护,步兵第44、第76、第100、第305、第384师已被歼,敌人突入许多地区,战线已经破裂。只在城区有一些支撑点和掩蔽工事,继续抵抗毫无意义。覆灭是难免的,为了挽救还活着的人,请即刻允许我们投降。
但第二天,第6集团军接到希特勒的回电却是:“不许投降,应固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粒子弹!”
第6集团军指挥部只得继续执行希特勒的命令,毫无目的地拖延战事。
1月26日晨,苏军实施决定性的突击。
当天傍晚,苏第21集团军由西向东进攻,驻守市区的第62集团军由东向西进攻,在“红十月工厂住宅区和马马耶夫高地胜利会师,将德第6集团军切割成南北两部分。苏军开始缩小包围圈。前出到市中心。
三天的时间里,德军1.5万人放下武器。一支罗马尼亚部队带着全部武器和装备集体向苏军投降。
1月30日,苏军直插市中心。
1月31日中午时,刚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的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他的助手们向苏军宣布投降。
到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至此,历时近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侵略者可耻的失败而告终。
斯大林格勒会战标志着苏德战争,同时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至此,苏军开始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国被迫转入了战略防御。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大会战中,朱可夫功不可没。为了表彰他在这场会战中对斯大林格勒前线苏军卓越的全面领导,朱可夫同其他几位重要将领被授予重新设立的苏沃洛夫一级勋章。在朱可夫的勋章背面,赫然标着“第一号”的字样。与此同时,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晋升苏军元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荣膺这一荣誉的第一位前线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