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載籍相承,鈔刊婁改,文乖句錯,流失殊多;簡冊湮泯,事故莫考,義微訓晦,悠邈難明。頗賴正偽補遺,使歸舊本;摭經拾傳,俾事疏通。或乃抵牾依違,偽真舛雜,緣生訓解,以是為非,因之句讀紛拿,郢、燕相亂。故必校在釋先,理正粗成,次申訓釋。茲編竊守斯義:研核眾本,考校異同,使知攸適,於是會綜故訓,貫繹群書,裨補疏遺,免生穿鑿。題曰論衡校釋。
二、所據舊本
宋本殘卷自十四卷至十七卷。版心有刻工姓名。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或二十一字。現存北平歷史博物館。簡稱“宋殘卷”。
悼廠姓名未詳。過錄楊守敬校宋本據程榮本以通津本互校。現藏胡先生處。簡稱“宋本”。
孫詒讓校元本據程榮本校。見劄移。簡稱“元本”。
朱宗萊校元本據王謨本校。現藏馬幼漁先生處。簡稱“朱校元本”,或“朱校”。
明天啟本序稱:據宋楊文昌本。半頁九行,行二十字。後鐫楊文昌舊序。簡稱“天啟本” 。
通津草堂本簡稱“通津本”。
程榮刻本簡稱“程本”。
何鏜刻本簡稱“何本”。
黃嘉惠刻本簡稱“黃本”。
錢震瀧刻本簡稱“錢本”。
潮陽鄭氏刻本仿通津本。簡稱“鄭本”。
湖北崇文局本簡稱“崇文本”。
三、以通津本為據,其依別本及他書改、補者,則曰“據某本某書當改”,“據某本某書當補”。不敢馮臆擅動,竄亂原書,其諟正補刪之字,以符號識別,例如左:
缺--□
例:牖裏、陳、蔡可得知,而沈江蹈河□□□也。--累害篇卷一頁十四。
補--【 】
例: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禍患,〔失其富貴〕矣。--命祿篇卷一頁二0。
改--( )
例:謂能定說,審詞(伺)際會。--逢遇篇卷一頁六。
刪--( )
例:皆賚盛糧,(或作乾糧)--藝增篇卷八頁三九一。
其訛誤顯著,直加勘正者,則曰:“舊作某,今據某本某書改。或補,或刪。”其義並通者,注其異同。其並難通者,存之俟考。舊本校語,則著“舊校曰”以別之。
四、引據各家校錄
俞樾曲園雜纂第二十三讀論衡
孫詒讓劄移
楊守敬論衡校錄見校宋本。
朱宗萊論衡校錄見校元本。
孫蜀丞人和。先生論衡舉正載吳檢齋、陳世宜說。
吳檢齋承仕。先生論衡校錄手校本尚有若干條不見於孫氏舉正者,頗加采摭。
劉叔雅文典。先生三余劄記二論衡斠補
胡適之適。先生論衡校錄見手校本。
齊燕銘先生論衡劄記稿本。
五、上列諸家,簡著其姓。兩孫相混,則仿“先鄭”例,稱仲容說為“先孫曰”。其諸說雜廁他書經左右纂集者,各著姓名以別之;如仲容說非出於論衡劄移者,則稱“孫詒讓曰”。其舊說未安,時附微意;或管窺一得,增演前修者,則著“暉按”或“按”以別之。
六、一篇之中其自成起訖者,提行分段,或間後一行,以清眉目,務便省覽。其依舊本段者,則曰“舊本段”。
七、仲任生當今文盛行之世,古文未立,雖其不守章句,後漢書本傳語。如明雩篇引論語“詠而饋”從古論,別通篇“猶吾大夫高子”又用魯論。然大抵皆今文說。如尚書則本歐陽,論語則魯論,詩則魯詩。今加訓釋,各從家法,舉其舊義。
八、史實義訓,當詳於後者,則略於前,注曰“ 注見後某篇”,如謝短篇“社稷靈星” 注祭意篇。詳見本書者則注曰“見前或後某篇”, 如死偽篇“張良行泗水上,老父授書” ,事詳紀妖篇,則注曰:“見紀妖篇”,省引史記留侯世家文。並務省約耳。
九、全書義理,或前後互相發明,或相抵牾者,並注明以備省覽。如感虛篇言杞梁妻哭城城崩之妄,亦見變動篇,則注曰:“變動篇亦辯其虛。”遭虎篇力辯虎狼食人,非部吏之過,解除篇又謂“ 虎狼之來,應政失也”,則注曰:“與遭虎篇宗旨相違。”其援引訛誤,則據他書表出之,以示讀者。如講瑞篇“張湯之父五尺,湯長八尺,湯孫長六尺”,據史、漢任敖傳乃張蒼,非張湯也,則注曰:“仲任誤記。”
十、他書徵引者,推究其義,補入本文;其不能附麗者,則都為一類,成論衡佚文一卷。審其文義,似出某篇,則為注明。或非本書語,及非仲任時事,而本出他書者,則略加辯正。
十一、後漢書本傳識仲任行事甚略,本書自紀篇稍詳,今參以群籍及論衡諸篇,成王充年譜一卷。並據本書所見故實,與史傳參驗,以見論衡諸篇屬稿先後。
十二、諸家對仲任或毀或譽,散見群籍。頗為撰集,成論衡舊評一卷,以見諸儒對本書價值之歷史上轉變。其概論全書,則入總評;其專論某一事者,則注曰:“此評某篇。”若余允文尊孟辨、守山閣叢書本。郎鍈七修類稿、續稿辨證類曰:“宋劉章有刺刺孟,王乃詞勝理者,因孟而矯之。惜未見其書。 ”熊伯龍無何集、湖北先正遺書本。謝量王充哲學,學生叢書本。中華書局出版。皆有專書;政治思想史、哲學史、文學史之類,間有論及,而世多有其書,故並不纂集。
十三、近人對論衡頗加尋繹,揉和全書,序累論列,觀其詞義,信有善者,然所理釋,難免附會今古,穿鑿東西,茲並不取。胡先生王充的論衡一卷,抉要鉤玄,將仲任辯證方法、思想體系、時代背景揭示讀者,故為轉載。
十四、集錄史乘及藏書家經籍目錄諸志,成版本卷帙考一卷。諸本先後相承,淵源可考。其善本見存者,幸可得之來日。
十五、諸本前序後跋,並為移錄,成舊序一卷。雖頗有浮詞,而版本源流,及對仲任毀譽背向,於茲附見,故存之備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