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经济腾飞路 >  上一页    下一页
八七


  ※22、英国的首相们

  在所有首相当中,我认为撒切尔夫人是最有希望领导英国出头的领袖。她的强处在于她热爱英国,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并且对于要扭转的局势具有铁一般的意志……在阶级观念分明的英国。她因为有着“杂货店老板女儿”的背景而吃亏。真可惜,英国的社会体制还在这些偏见所形成的框框里苦苦挣扎。

  1975年9月24日,在英格兰戈登高原鼓乐和风笛队奏起的最后一段歌声中,英国皇家海军护航舰人鱼号撤离了三巴旺海军基地。那不过是艘排水量2500吨的护航舰——是曾经驻扎在那里的皇家海军战舰和航空母舰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不久,最后一支英军部队也撤走了。部队撤离象征着英国在本区域150年的政治和军事影响画上句号。

  美国、日本、德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为本区域的主要经济势力。这表示我们必须从头开始,跟其他强国建立联系。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艰苦的调整过程。一辈子的密切交往使我对英国社会和它们的领袖非常熟悉,收听英国广播公司的国际新闻广播和阅读英国报章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我在工党和保守党内都有旧雨新知,很容易联络上他们,也很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英军撤离后,我必须去熟悉和认识美国领袖和美国媒体的不同运作方式与标准,尝试了解这个比英国大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要同样跟日本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交往更加困难,因为我们既不懂得他们的语言,也不了解他们的习俗。

  我们在跟这些重要的新的财力和权力中心扩大联系,建立新的关系的同时,我们依然保持同英国原有的联系。虽然如此,看到英国的经济地位逐渐被日本、德国和法国取代,仍不免叫人黯然神伤。工会一再发动工潮拖慢了英国经济复苏的脚步,驱动工会的是阶级仇恨,不单只是经济不平等的问题。我相信英国适应后帝国环境的一大障碍是社会阶级意识强,它迟迟不肯摆脱阶级差别的观念。失掉了帝国,英国需要的是一个唯才是用的制度,以便保持它的欧洲主导国的地位,而不是一个通过不同腔调、社会礼仪和习惯、校友网络、俱乐部和学校联系来把自己同工人阶级区分开来的统治阶层。

  盛田昭夫在1991年担任新力公司主席的时候告诉我,新力很难说服在英国工厂工作的工程师到生产线上去。日本的工程师都是从最底层做起,为的是跟下属打成一片,对他们有所了解。他说,英国工程师宁愿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撒切尔夫人知道英国人有这些缺点,于是在出任首相期间降低对阶级的重视,提倡唯才是用的制度。她的继承人约翰。梅杰主张建立一个“无阶级”之分的英国。托尼。布莱尔要英国摈弃阶级观念。

  更糟的是,在40年代由工党提出,而后通过两党协议由保守党保留下来的福利制度,削弱了人民力争上游的干劲,牺牲了经济。两大政党的多数领袖,甚至是自由党的成员,都知道福利制度折损国家的元气,但是始终没有人敢出手,直到玛格丽特。撒切尔出任首相。随着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缩小,它的年轻国会议员和部长们的世界观也跟着收缩。一些老朋友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把老一辈英国领袖比喻为根深叶茂的橡树。这些老朋友都是经历过上二次世界大战,并曾在苏加诺对抗时期保卫新加坡的英国将领。他们形容英国的年轻领袖为“盆栽橡树”,橡树的样子犹在,体积却缩小了,因为它们扎根的范围已经收缩。

  要适应不同的国势对英国来说是困难的。然而是撒切尔夫人,而后由梅杰所领导的保守党扭转了滑坡的趋势。英国企业界因此信心增强,率先在东南亚,包括新加坡,重振雄风。工党在1997年的大选后重新掌权,所坚持的同样是自由市场的经济原侧。该党定下的目标包括降低政府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刺激外销,以及拓展对外贸易和投资,以便为英国制造就业机会。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的胜利在于改变了英国人的态度,迫使工党从旧工党蜕变为新工党。

  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和建立已久的联系不会轻易有所改变。惭加坡学生继续到英国深造。随着新加坡中产阶级的扩大,他们把孩子送到英国接受大专教育。到了90年代,约有5000名新加坡学生在英国攻读大学和理工学院。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毕业生继续在新加坡精英分子当中占多数。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这种文化上的滞后现象。环境改变了,人们却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英国军队撤走后,美国就成为驻扎在东亚的惟一强国。我们有必要把新加坡一些最优秀的学生送到美国受教育,去了解美国人,在对方的人才苔革之地结交未来的领袖。即使到90年代,留学美国的新加坡学生人数也只是留学英国学生的三分之二。

  历史使新加坡和英国的教育制度紧密相连,新加坡各种专业也都规随英国的专业:医生、律师、会计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等等都是。专业联系存在于新加坡社会的每一个层面。然而在一些领域如医药,由于美国的医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比英国多了一倍有余,美国医生和医院因此出类拔革。我们已逐渐跟美国的机构建立联系,但是所采用的医药基本训练仍然以英国模式为准,其他专业也是这样。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80年代,新英贸易取得显著的增长。在她允许资金更自由地流动后,英国在新加坡的投资增加了,但是性质和过去不同,现在的投资着重在高增值产品如药品、电子产品和航空产品上。进入90年代,英国再度成为新加坡的主要投资国之一,排名第四,在美国、日本和荷兰之后。新加坡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不过有不少私人企业家投资在英国,特别是旅游业。新加坡一家大公司在英国购买了连锁旅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也买人另一个拥有超过100家酒店的集团公司。尽管爱尔兰共和军的炸弹攻击制造了许多问题,我们对英国的旅游市场依然充满信心。新加坡和欧洲的主要联系仍然是伦敦,每天从新加坡飞往伦敦的航班比飞往欧洲其他首都的班次多。

  1968年当英国宣布将撤走它的军队时,悲观的文章不少。其中《伦敦新闻画报》月刊把这种情形同古罗马军团撤离英国,黑暗时代降临欧洲相提并论。但是这样的比喻并不正确。同殖民地时期比较,现代通讯和交通设施把更多英国人带来新加坡。目前居住在新加坡的英国人社群仅次于美国人和日本人。现在也有更多的英国学校,为一万多个在这里落户的英国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

  数以百计的英国人自发到新加坡来工作,当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人员——享有的不再是外客的工作条件,住的不再是高尚住宅区,而是跟本地人一样,住同一类房子。新加坡的薪酬已经达到英国的水平。随着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许多英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到新加坡来开设分行。整个经济和政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