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听课杂感
作者:史绍典
第三部分是《药》的一场重头戏,文中各色人物在茶馆纷纷登场、亮相,解读这些人物,是解读文本、领悟文本价值的关键;进入文本、走进文本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语言又是关键。
老师首先布置了学生的“自由朗读”,把握基调。在此基础上,老师对这一部分作了分角色朗读的处理。“分角色”,是让学生进入到文中的角色里,与文中人物对话;并让自己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这是一个揣摩、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
关于《长亭送别》
老师以“诗意莺莺•解读《西厢记》”为题,导入教学。应该说,创意还是不错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诗意的精神家园”!课程目标定得很高。
但目标与实施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首先,是一段“移情”的铺垫:
老师问,“读过《西厢记》没有?”“听过张生、崔莺莺的故事没有?”“听到的故事,与《长亭送别》相比,感受如何?”“是喜欢《雷雨》,还是喜欢《西厢记》?”一连串的发问,引来学生的回答是,“有隔膜!”“没有看得很懂,难于理解!”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跨越时代、地域,走进‘同龄人’崔莺莺的情感世界。”怎样走进?老师要求,先“用一到两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学生有用“送别”的,有用“缠绵”的。老师肯定了前者,“就是一个‘送别’!”强调:“你现在就是崔莺莺,送别会是怎样的感情?”要求:直接说感情的、心里情绪的词……
“情”未入妥,接着“入境”。采用常规的分组讨论。要求每组的发言人,按总结陈述(“崔莺莺是一个……女性”)、朗诵(读崔莺莺的唱词作为论据)、简要分析(申述理由)三步,进入到崔莺莺的世界。
学生:是一个痴情的女性;是一个娇滴滴的女性;是一个重情义的女性。
老师小结:是一个“情痴”。
学生:是一个“仔细的……、细心的……、细腻的……、思想不受礼教束缚的……、进步的……”女性。
老师小结:一个娇娇滴滴的进步的情痴。
学生:是一个“公平的……、胆怯的……、关怀的……、不求荣华富贵的……、淡泊名利的……、执著的……、体恤他人(尤其是丈夫)的……”女性。
老师总结:崔莺莺是一个美丽的女性。
实际上,学生(也包括老师)并没有真正走进崔莺莺,整个的教学,流于概念和空泛议论的游戏。所有加在崔莺莺头上“定语”的光环,都苍白无力,都是没有内容的空洞言语的“躯壳”与“符号”。
现在的学生,如何走得进崔莺莺?不说时代、地域的难以跨越,而且彼莺莺与此学生,实非真正意义上的“同龄人”!
我想,读《长亭送别》,要害在哪里?就是要通过吟读、鉴赏,接触、接近、接受经典文化的精品;从而感受张生、感受崔莺莺、感受《西厢记》、感受王实甫。了解到,莺莺、张生的离愁别恨,竟然有如此华美动人的曲词,绚丽灿烂的修辞,以及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领略这种叹为观止的艺术价值!
不让学生吟诵、不让学生玩味、不让学生咀嚼、不让学生品评,只在乎给崔莺莺一个个的“谥号”,价值不大,也从根本上没有了“诗意”。
湖北省教研室 4300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