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笔谈《作文大革命》
作者:陈金明 苏立康等
文章之道在“心”里
中语会创新写作专题研究组组长 赵明
近日读了《作文大革命》这本书,感觉很有意思。其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和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高洪波先生的谈话。
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写作的冲动。”她以自己创作的《不朽的失眠》为例,来说明“同情心”怎样促成了一篇小说的诞生。她认为,“这个世界也需要像张继那样的人,为伤心人说出一些话来,在一个安静的失眠的夜晚。”这便有了那首传诵千古的优美而略显孤寂的《枫桥夜泊》。令张继感叹不已的不只是个人的遭遇,而是由己及人,同情于像他一样的落榜者。张晓风深深地理解张继的心情,并且能够体谅他,同情他,于是才有了创作《不朽的失眠》的冲动。张继落榜而有《枫桥夜泊》传世,张晓风同情张继而作《不朽的失眠》,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一个人的“心”里,在因同情而滋生的浓浓的情感里。过去,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不朽的失眠》,往往部分注意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像力,很佩服她能把一首小诗演绎成一篇有血有肉有情节有形象的小说,却不大关注创作的冲动来自何方,为什么而写作?原来,《不朽的失眠》不光是“同情”之作,还是励志之作。为文之道正在“心”里。张晓风被选在现行语文教材里的另一篇作品《行道树》,同样充满了同情心和责任心。一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甘愿披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或者是作者精神楷模的化身。
高洪波先生也把“心”看得很重。他在谈话中引用了当年冰心先生写给他的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他告诉在座的同学:“一定要先有爱,有对人的一种同情,爱就有了一切”,认为爱“是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我们的电影、音乐,很多很多种艺术的大前提。”可见,爱心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同情心,爱心,都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境界,是做人和作文的根本。正是有一颗这样的“心”,高洪波才写出了像《太阳》《苹果》那样的好诗,倾注了对盲童的关爱、同情和尊重。
爱心是需要培育、熏陶和滋养的。除了道德的教育,生活的历练之外,文学的熏陶和滋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张晓风主张“用古典里的营养去壮大自己的生命”。从《诗经》《离骚》到唐诗、《红楼梦》,无不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惟其如此,才会有深刻的暴露和无情的鞭挞,才会有真诚的赞美和纵情的讴歌。张晓风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像《不朽的失眠》这样的作品产生,才会被评论界誉为“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女作家。
学诗与尊重个性思考
浙江海宁中学教师 章景曙
很少有人给中学生谈诗与作文的关系。诗人梁小斌却在书中就自己的诗作《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作了生动的解读,并联系中学生的作文谈了一些颇为切实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读诗不要忘记它的写作背景,背景不应很大,可以具体些、小些。当年诗人还是一个知青在农村劳动时,虽然身处大自然,却没有诗意产生;到了离开前夕,他去田埂走走时,灵感才随着情感的波动突然而至。这就告诉中学生写文章与写诗一样同样应来自真情实感,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诸如“秋天的风光是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让河流把我洗黑”……这样的句子在一般中学生的作文中很少出现,有些语文教师也会认为这是病句,但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一些句子充孕着丰富的诗意。想到贝特森在《英语与美语》中说的一句:“一首诗中的时代特征不应去诗人那儿寻找,而应去诗的语言中寻找。我相信,真正的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梁小斌从形象思维、画面感、蒙太奇、咏叹调、色彩几个方面开启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然后提出句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方法。
当前中学生作文忽视文句锻造、缺少文采,使思想的表述显得苍白乏力,梁先生从诗的语言角度着重分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无疑很有针对性。
江浩先生则以非洲荒原上的角马群被两三只不及角马腿肚子高的豺狗所击溃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活跃灵动的,且各有特点。一位学生说:角马不像卡尔维《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一样,躲到树上、气球上,最后消失在空中。它们没有逃避,该怎么活就怎么活,该怎么延续就怎么延续,照样勇往直前。“于是面对竞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面对,用我们的双手来改变世界。”这位同学的思索有思辨的深度,而且在表述上有一定技巧。
为此,江浩先生提出“从技巧上说,思索可以从反面开始”的建议。他认为有很多历史上的东西,真正戕害了我们未来青年的思维。因此,要勇敢地否定、淘汰、埋葬、踢掉、扔掉旧的知识。他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的过程中往往搬弄着许多自己从过去的课堂上学到的程式化的东西,把自己形成的心理定势、思维格式强加给学生。他以自己的作品《哀歌》为例,告诉学生应如何对待兽性,对待狼性,他对劳动模范当着全村人的面把狼活活剥皮的做法给予否定与批判。这种“从反面开始”的思索是发人深省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