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互动性阅读”课例:《我的呼吁》
作者:杨邦俊
基本理念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借助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主体(阅读者)身上的文化成分与客体(读物)所包含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相互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促使主客双方实现文化构建和再建。
本质特征 互动性阅读认为,阅读是主客双方互动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受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阅读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个体的人也正是借助这种阅读实践得以成长的。因此互动性阅读是真正意义的阅读,它是着眼于人的文化构建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阅读形式,非常适合于文化学习和人文教育,在文化读物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
要义 主客双方互动发展,主体的文化构建引动客体的发展;客体的文化改建促动主体的发展。
线性过程 读认—读审—读创
(1)读认:利用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固有的文化内涵。
(2)读审:主体带着自己原有的文化储备观审读认到的文化成分。
(3)读创:主客两种文化成分通过激烈的碰撞,相互兼容,相互修正,互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成分,促成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课例介绍
一、导入
1.介绍环境伦理学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那就是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起人类实践行为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它的实践性很强,同时又可构成为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敬畏生命》的作者史怀哲被称为环境伦理学的先驱。这些先驱,在他们的著作和行为上体现了一种深邃的信念和身体力行的感人特征。
2.介绍史怀哲
史怀哲,德裔法国人。著名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者,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非洲圣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先驱。26岁获哲学博士学位,38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另兼有神学和音乐两个博士学位,精通数国语言,学问渊博。1913年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50余年。曾获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史怀哲的《敬畏生命》是一部对人类思想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书,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我的呼吁》是作者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演讲,文章阐述了“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思想。今天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3.提出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读懂课文,理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把自己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带到课堂上来。
(3)在心灵深处,就你感兴趣的问题与作者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确哪些道理是你明白的,哪些是你还不甚懂的;哪些观点给予你重大启示,哪些还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不懂的要反复追问,查阅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作品,必要时还可以与他人交流、辩论;如果你对原作的某些思想特别感兴趣,还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进一步发挥形成新的观点;如果有些观点不能被你认可,你可以作必要的反驳和修正。注意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到有理有据。
二、阅读课文
1.读认
(1)学生细读课文,清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并做好笔记。
(2)教师介绍互动性阅读经常采用的“观照”学习法。
【明确】观照:把课文各部分的内容置于一个“界面”观和照。观:审察各部分的内容;照:把各部分内容放在一起比照,理清彼此间的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观照课文,过程如下。
【观】课文1、2段提出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这种伦理的具体含义。以下各段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面对威胁全世界的暴行,作者指出“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面对大众疫病,作者指出人类需要“互助”,“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面对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作者反对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
【照】前一部分提出自己的理论,后一部分利用理论作支撑提出解决当今世界性难题的方法。
(4)体认文中的文化成分。(可以基于一点;也可以基于多点,视学生的能力而定)
【讲授方法】
①阅读原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和思想的语句;
②思考这些语句的字面意义;
③把这些语句放到全文中考查,明确作者说这些话的用意,特别是要追索言外之意。
【指导运用】以一个文化视点的阅读体认为例,指导学生学习。
①原文: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他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善良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
②字面意义:任何暴力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有暴力,就一定有与其相等的、甚至高于它的反暴力;暴力与反暴力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可能失衡,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绝对是均衡的,某一时刻以暴力可以征服对手,但在适当的时机必然被对手的反暴力所征服,征服和反征服只是早晚的不同而已。因而危机和争端要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是采用暴力手段能实现的。而善良则不同,它是单纯的,没有对抗,可以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是解决危机和争端的最好手段。
③作者用意:告诫人们要想真正建立起尊重生命的伦理,必须让人们意识到暴力的危害性。只有让人们远离暴力,普遍地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类才能建立起尊重生命的伦理。
【自由运用】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敏感,按上述方法阅读体认,获取文化成分。
【课堂交流】学生将自己体认到的文化成分,带到课堂上来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求得对课文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解。
(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讨论,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教学环节进行调节,作为教学活动的评判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下面附录实教中注意到的一些文化成分。)
【附一】阅读中学生实际注意到的文化成分: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