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直面谬误 回归本真

作者:王 侠




  “语言”可以背,可以凑;形式可以编,可以造。那“哲理”呢?作为中学生,阅历不多,体验不深,要有“人生感悟”“深刻哲理”本就不容易。可是看我们的那些“优秀作文”,都闪烁着“真知灼见”:从烧水泡茶感悟人生浮沉,由雨后彩虹联想生活真谛……许多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为了模仿,只好“为赋新词强说愁”。于是,文章里到处可见人云亦云、无病呻吟、苍老蹩脚的“哲人”面孔了。
  第三,中学作文教学目标和作文实际评价的错位是导致学生作文“假、大、空”的根源。以初中作文教学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对学生写作能力有如下概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段的具体目标有这么几点: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显然,《标准》对“写作目标”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即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二是要求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是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且达到这样的要求了,也就是合格的、优秀的作文了。
  中、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也主要强调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美观、符合文体要求、符合题意。这是显性的标准,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隐性的标准”来实施作文评价的。从上述“优秀作文”的特点来看,这“隐性的标准”就是“文学审美倾向”。语文老师基本上都经过良好的文学熏陶,自然形成了比较高的欣赏品位。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欣赏品位带进来。看那些高分作文,几乎都有“文学化”的倾向。因为考试评价这样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也就会用“文学创作”的要求来观照学生作文。“文学创作”是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个性而娴熟的语言能力分不开的,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的教学和评价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具有“文学天赋”的人。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也只是培养“能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中学生,而不是培养“文学家”。更何况,“文学作品”大多也是真情率性之作,何必让我们的学生矫情造作呢?
  国外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够写像模像样的研究报告、小论文,而我们的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也没学会基本的论文规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着眼于“实用化”“生活化”,而是着眼于“文学化”。作文为了向“文学”看齐而严重脱离生活需要,到最后,连开会讲话稿都要用“春光明媚,景色宜人”“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等等莫名其妙的文字来开头了。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就目前来说,作文评价最主要的手段是各类考试。从作文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想要考核的方向。下面是2004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平凡与自豪”(辽宁)、“包容”(北京)。这些题目不是“充满哲理”就是崇高,命题者对山、水的感受,对价值观的认识本已经给学生限制好了,还说什么“感情真挚,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呢?学生没有真切感受,就只好在内容上形式上挖空心思“套、凑、编”了。同时,这样的作文题目究竟想考学生的什么?是考学生的思想境界,还是语言才华?作文是为了“适应实际的需要”,而这样的题目很难看得出和实际需要有多大联系。下面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入学考试的几个作文试题:①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②假如你得到一年的时间为别人提供自己的服务,你将选择干什么?为什么?③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出的?④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中国青年报》2003.10.15,黄全愈《近看美国高考(下)》)这些题目,没有命题者的观点指向,答题者不必费尽心思揣摩立意、修饰语言。学生“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虽然上面的例子仅仅是个别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中外对作文能力考核的巨大差异。作文,其实只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考试,也只要考这个就够了。
  正因为作文评价(试题及实际操作的评分标准)严重脱离大多数学生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必然使他们无所适从。面对题目,往往无话可说。即使有话说,但想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怕立意不高、语言不美、形式不新;想要模仿那些“优秀作文”,可又力不能及。最终只有“套、凑、编”,满篇大话、假话了。
  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药”能给以立竿见影的救治。只有彻底从作文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取向的错误中走出来,才能真正使学生“要写、可写、能写”,才能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浙江慈溪锦纶中学 3153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