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以“教”促“习”的实施方略

作者:佚名




  韩军老师则不然。他抓住言语活动方式,强调字句的读法,诸如“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要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他紧扣诗歌的言语内容表现形式,例如通过分析诗歌颜色词语运用,来达致诗歌表现的大堰河灵魂因“痛苦”而“高贵”的文本内容。因此,韩军老师的这堂课才可以说是“语文课”。
  第四,教师应该具有浓厚的过程意识和生成意识,这是“教”基于“习”、“教”促进“习”原则贯彻的思想基础。
  基于“习得”、并修正提升了的“学得”过程,应遵循言语“习得”的逻辑,具备过程性和生成性,给学生以自我练习、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生成的时间。“学得”,不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来省却或减缩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自发、随意的自我摸索探寻过程,而是通过教师指导,避免学生因盲目尝试而造成无意义时间消耗的过程,以之增进语文能力提升的效率。
  韩军老师就是在“改诗句”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对不同言语样式优劣的体验,逐步呈现《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言语妙处,而没有采取通过省却学生不同体验的直接的告知性讲析;即使“诵读”示范,韩老师也重视多次反复,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加深感悟。
  原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老师更具有浓厚的过程意识和生成意识。他非常重视把分析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将分析的结果直接教给学生。并且,他归纳总结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再结合课堂教学的步骤,创造了一套一步步教会学生读书的课堂六步读书的语文“教读法”,即教会学生阅读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教读法”学习的过程中,“尽管教师仍要当讲师,有时还要承担裁判甚至演员(示范)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是当导师、教练、导演,当顾问,直接为学生的练习活动服务,……”{7}因此,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逐渐生成卓越的读书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无穷。
  
  {1}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第48页
  {2}{3}{4}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5}{6}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余应源《向潘凤湘周学敏老师学习授之以渔》,《中学语文教学》,2006.1
  江西省教育学院 33002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