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李商隐《隋宫》实录
作者:韩 军
些同学仍然有些犹疑。
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刚刚点了一把火,本希望这把火能够熊熊燃烧,希望不同意见的双方唇枪舌剑,可是却突然熄灭了。我于心不甘!同学们同意得太轻易了,太缺乏深入思考了。为使学生往深处考虑,我就顺着话题发挥下去,以使他们发现结论的不周密处。
“更进一步说,你们认为,李商隐并没有看透杨广,对杨广的本性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你们认为李商隐的观点是,尽管杨广其人贪得无厌,但是,他如果继续往南游玩的话,还可能有突然省悟的一天,会幡然悔悟。所以,作者李商隐在这里使用一个不确定的词儿——‘应是’,表达自己推想、猜测的意思。”
终于,有同学发言了。他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这样说似乎不对。其实,李商隐是看透了杨广的本性的,在李商隐看来,杨广这个人就是至死不悟,死不悔改!”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李商隐看来,杨广就是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无赖。”又一个同学说:“如果不丢失玉玺大印,杨广必定会游玩到天涯。”
我打断同学们的话头:“原来你们都认定了作者李商隐看透了杨广,可是,怎么解释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应是’,如果真的看透了,那么应该用‘必是’,为什么用‘应是’?说‘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必是到天涯’,不更恰切表达看透杨广的意息了吗?”
学生有些急,“不对,用‘必是’,不如用‘应是’更含蓄。一用‘应是’更具有讽刺效果!”
我进一步说:“同学们这样一说,我忽然有些明白,用‘应是’在字面上似乎显得轻巧,可是讽刺力度更深,挖苦意味更强。我给大家读一读吧,我想象,李商隐就坐在杨广的对面,他已经彻底看透了杨广,他非常鄙视杨广,可是他又想狠狠耍弄一下杨广,狠狠讽刺、挖苦一下杨广。李商隐就说,杨广呀,杨广,(你的)玉玺-不缘-归日角(的话),那么,(你的)锦帆一应是一到天涯(了吧),呵,是不是呀?呵……”我绘声绘色地模仿着想象中的李商隐,我的语调非常轻飘,非常口语化,完全是讽刺的语调,根本不是在字正腔圆地范读,而是在极力轻松地模仿着想象中的李商隐与杨广谈话,想象着李商隐在逗弄、耍弄杨广这个泼皮无赖。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
我立目口总结道:“这里用‘应是’,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我把这,几个字板书在黑板上。
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课文的底下有注释。“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
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学生答不上来,因为课本上没有注释,学生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旧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山时杨广手下人,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杨广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隋堤’。”
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样改:‘当年腐草捉萤火,千里运河植垂杨’。”同时,我把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就写有这两句。我同时提醒学生:“相互比照时,不要考虑音韵方面,而只考虑内容方面。有学生举手。他说:“我觉得不好。”我示意他说出原因,他说,“老师你改的那两句只是叙述一种历史事实。”我反驳道:“只是叙述历史事实有什么不好?原诗也是在叙述事实呀,你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人家说的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当今的事实。”学生答,他已经抓到了要害。“哦,我改写的这两句,只有‘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事实的一般描述,而原诗两句,既着眼于历史事实,又着眼于‘当今的事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对比。什么对比?”学生答:“是古今对比!”我抓住不放:“请你抓住具体字词来说说。”学生说:“原诗这里有‘于今’,同时有‘终古’。”“‘于今’怎么样,‘终古’又怎么样?”我追问。“‘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通过古今两种状况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昔日的热闹非凡,今天的无比凄凉。显得非常凄凉。”学生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诗句的妙处。“好,确实如此!”我表扬他。同时又引导,“谁还能补充一些吗?大家想想,当初,萤火多么光亮,光耀山谷,多么热闹,多么繁盛;而现今萤火竭尽,只剩下了暮鸦声声,枯草败落,多么压抑,多么凄凉。”又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后,他说:“这里有兴亡的对比,有盛衰的对比。萤火似乎成了兴盛的象征,暮鸦似乎成了衰败的象征。”他的话赢得了掌声。“对,这两句实际包涵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总是以捉萤火虫放萤火虫这类事情为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暮鸦声声!”
至此,全诗已经欣赏了四分之三,我想回头把头绪整理一下。
“大家看看,一二句说的是‘出游’,三四句说的是‘灭亡’,五六句说的是‘亡后’,”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竖着写出上面六个字,“从出游一直写到亡后,似乎已经把要写的内容写尽,往后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大家想想,是不是已经没有东西可写了?‘学生点头。’如果为了凑数,硬凑上八句,那么,顶多再加上两句议论、劝诫的话,什么‘后人莫学隋炀帝,荒淫误国被人骂’之类。这样诗的结尾就非常没有意思了。看看李商隐这位大诗人是怎么写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我问学生:“这两句是议论吗?”学生答:“是描述。一是对什么的描述呢?对真实事实的描述,还是对想象的描述?”学生答:“是对想象情境的描述,对杨广死后的情况的想象与描述。”“这就是继续入‘地下’穷追猛打了。作者对杨广,不但追击到灭亡之后,还要追击到地下!想象杨广的灵魂会不会悔改。大家看看,杨广到了地下之后,他的灵魂悔改了没有呢?”我特别强调“地下”二字。“没有!”学生答。“陈后主是谁?”我问。一学生站起来念注释:“陈后主,叫陈叔宝,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的国君,因为荒淫灭国。”“陈后主也是一个荒淫国君,大家是否知道陈后主的陈国是被谁灭的吗?”学生答:“不知道。”“就是杨广呀!是亡国之君灭了亡国之君,而又步亡国之君的后尘。”我说。“如果三四句中‘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