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音画,能否成为时尚?

作者:佚名

并逐渐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读解文本。
  李明哲:读解诗歌要老师引领学生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读出问题。面对文本,面对作者,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诗歌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隋宫》一课真正让学生读出了问题。
  读出自己。从文本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赞美》一课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读出作者。李白不愿在朝廷被当作附庸风雅的点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的放浪形骸,不过是借杯中物浇心中块垒。《将进酒》一课老师没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出作者。
  夏晴: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
  郭惠宇:诗歌教学既好教也难教。言其好教,是因其短小,易把握好操作;说它难教,是因上这样的课,要出新意实难。就诗歌教学而言,我以为美读、巧解、深悟、细品是十分重要的四个元素。
  诗当美读,夏老师刚才已有阐释。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美体现在如何切人如何归绾的首尾呼应间,美体现在介入各种调动美感想象的艺术手段里,美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用语的诗意化……这些在《乡愁》一课的教学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诗当巧解。巧在有新颖的切入点,巧在能随机地动态生成,巧在课前课后的呼应,巧在对诗句的替换参照……《将进酒》一课以“酒”为教学线索就是体现出这样的“巧”劲儿。
  诗当深悟。教授诗歌最忌讳是教师对文本一知半解就开始讲授。因此,常常出现对诗歌的误读、俗读甚至歪读的现象。教师读得透就悟得深,就能传达出文字背后的意蕴,体味作者试图传递的真意,因而也就能讲得生动,讲得到位。
  诗当细品。读解诗歌当从细微之处去把玩,如一个意象、一个虚词、一个标点,往往有着丰富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这样的捕捉意识和把玩能力。“《隋宫》实录”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主持人语]
  
  诗歌是文学艺术王冠上的明珠。诗歌教学难度大但趣味浓。
  诗歌教学有层次之分:对于与诗歌绝缘的学生,诗歌教学应当唤起他们对诗的喜爱;对于在诗歌门外徘徊者,诗歌教学当为之提供最基本的解读的钥匙;对于能够大致欣赏诗歌者,诗歌教学必须使之深入诗歌的内部体味其间幽微深邃的情意与思想。
  诗歌教学没有定法:可以品味词语,可以诵读吟唱,可以体贴人情,可以想象联想。
  诗歌课堂没有定规:可以讲解,可以范读,可以讨论,可以涵泳。
  诗歌教学追求诗味洋溢,最忌追问僵死的意义。诗歌教学应该避免过度阐释,单纯的意义解析将使诗意荡然无存。诗有别裁,诗歌是情味、理趣的融合,是意象、韵律的和谐。
  生气贯注是诗歌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诗歌教学的理想境界!
  ——邓 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