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章 熊

的重要性,把普通教育变成精英教育。
  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写作时也要注意中学生的特点。中学生的思想往往是新鲜的、活泼的、大胆的,却还不善于进行缜密的纯理性的思考;他们追求诗意与哲理,却缺乏相应的经验与理智;他们在叙述的时候常常要发表议论,在议论的时候又常常忍不住要抒情,而在理论阐述时难免有所疏漏。因势利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成熟,用一般“论文”的标准要求他们,会对他们的创造性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
  
  关于写作中的“个性”。
  “个性”(Personality,Individualism)的核心是对人性和人格的尊重,是世界文明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几百年才取得的成果,也是心理学者们仍然在孜孜不倦探究的对象。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它起过抑制作用(对儒家文化的评价是另外一个问题),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它也处于被压抑状态。今天倡导写作中的“个性”,必将带来一个新的局面。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和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正在发展期,尚未成熟与定型。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点个性倾向,提倡“写出自己”,而不应强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2.还应该看到,我国近几年来经济进展迅速,观念形态等方面还没有能够与之协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甚至浮躁。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个性”的理解也容易产生一些偏颇,比如说强调“张扬”而贬低“平和”等等。写作方面,则容易强调“独特”而忽视“朴实平稳”。我们应该注意可能出现的种种片面性。
  * * *
  把写作学研究成果与中学生实际结合,在我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在《语文教学沉思录》(1997)前言里说过的话:
  我们在进行一系列思考时,首先要区分多数和少数——多数教师和少数教师,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
  我们的目标是兼顾多数和少数——使多数有所凭借,使少数能不受束缚地、能动地得到发展;因为无论多数还是少数,都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语文素质的培养。
  这无疑使本来就很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然而我们又只能据此来整理自己的思路。
  中央教科所 100088
  
  江西省“语文教学科学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
  
  为深入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推动我省语文教学改革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2006年8月11日至13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联合主办,教育学院学科教学系承办了以“语文教学科学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系欧阳芬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鲍传友博士到会祝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余应源教授作了“漫谈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学术报告,余教授从语文教学科学化命题的提出切入,谈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含义、研究历史、现状、前景,并对我省基础语文教育及研究寄予厚望。《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副主编余彤辉博士作了“研究者的素质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当前国内教育教学研究现状入手,具体分析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理论的认识误区。余博士明确指出:“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学科教学科学化的关键在于建构科学的学科教育理论。提出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是理论工作者对学科教育发展的最大贡献。”最后,余博士分析了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西井冈山学院教务处处长、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助理王显槐教授作了“语文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欧阳芬教授传达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2006年4月湖南长沙会议精神并组织商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江西省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的相关事宜。大会就创设学术交流沟通平台、加强各校之间的联系、深入开展语文教学科学化研究及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促进我省语文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健康发展等达成一致意见。
  (邹花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