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科学理性精神的缺失

作者:管然荣

对“维”的使用,内容与“维”有一点哪怕是比喻性的关系吗?还有现在出现频率极多的“维度”一词,又作何解释呢?
  林语堂先生说过:“如果西方的哲学家,能用柏拉图简明的笔调来写英文,则哲学在普通人的思想中仍可获得一席之地。我猜想,如果他们写得清楚一点,会泄露出他们实在没有什么事情要说。”现今的某些语文新论,如果完全剔除那些让人蒙头转向的概念术语,笔者也担心这些论者实在没有什么事情要说或者其实什么都没说。
  除了上述的这些新论外。还有人试图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制作成“快乐旅行”的“趣味主义”,有视讲课为演戏、变课堂为舞台的“表演主义”,有“学生是我师,我为学生友”的“学生至上主义”,有变“满堂灌主义”为“满堂问主义”(一堂课竟有上百个问题的)的,有“非指示性”无预设教学目标论,有只许讲“生成”不许说“方法”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科学理性的缺失。
  然而,与上面热闹现象相比照的是,目前语文教学整体状况依然堪忧——比如写作教学,笔者曾指出过。近年来的中学生作文,正在蔓延着一种令人担忧的“非理性化”倾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一种很时髦也很受褒扬的“四不像作文”。报刊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缺少起码的逻辑性,古怪离奇的“新概念文”。请看下面一段初三学生的文字:“我嘿嘿笑着傻傻地笑问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别装了你一定明白他也嘿嘿笑笑得比我还大声还夸张最后仰起脖子哈哈大笑好像真得很好笑笑得快要断了气”,读这样的文字,别说“真不明白”“假不明白”,就是连气也喘不过来了!再请看这些千奇百怪的作文题目:《血色瞳仁》、《我的肉体是狗》《1234567》……这种现象,比起极“左”时期盛行的“先说形势大好,再说自我不够好,最后把决心表一表”的“穿靴戴帽”式作文思路来,比起几十年“应试”教育下流行的新“八股”式作文套路来,又高明在哪里呢?这又将培养一种什么样的“文风”和“人风”呢?!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目前广大一线教师依然基本上是以不变应万变,各类新思维新观念依然基本上是“知己者二三子”的寂寞之道。
  ①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第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②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中学语文》2000,3③《林语堂散文》第一卷第29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④朱自清《国文教学·序》,开明书店,1945 ⑤叶圣陶《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低落吗?》(1934年),转引自章熊《中学生的言语技能训练》,《语文教学通讯》2001,20⑥刘凌《名不副实的学科命名—_从“汉学”称谓谈起》,《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9日⑦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1⑧⑨⑩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5⑾苏宝荣《辞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第93页⑿高尔基《论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第57页⒀柯云路《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上卷第231页,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⒁康德《实用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6页 ⒂潘新和《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2005,9⒃拙作《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是什么——兼与“文学批评者”商榷》,《现代语文》2001,12、2002,1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⒅林语堂《感悟人生》第112-113页,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10007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