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接受任务,明确要求
作者:佚名
客观分析 理性思考 余闻婧
语文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什么?是“接受任务,明确要求”。即语文教师在接受了某年级某班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后,要立即进行的工作就是明确在这个学期,课标、教材(教学用书)以及学校计划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究竟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有各学年段的阶段要求,《教师教学用书》中有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有必要把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提出来思考吗?事实上,不少语文老师在谈到学期语文教学要求时,就是将《课标》中的年段教学目标(包括7—9年级)替代为学期教学目标;有的干脆把当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简单累加为学期教学要求;甚至,有的年轻教师根本不考虑学期教学要求,就直接进入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单元、单篇、课时教学中,要么目标模糊,要么目标淡漠,跟着课文内容走,“脚踩西瓜皮”。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教到学生回答课后问题能与标准答案如出一辙,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这算是教学目标。那这是与语文教学背道而驰的目标。此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是动态系统。“系统理论本质上是关于系统状态转移的动力学过程的理论。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或称为演化发展过程。按演化方程可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状态变量为连续时间函数的系统,称为连续系统。”①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动态连续系统。这个系统的各构成因素有时间上的顺延性,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环环相扣,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后面的环节将失去保障从而难以顺利完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是十二年语文教学链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是环环相连的链。确定学期教学要求,是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准备阶段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全部语文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客观分析、理性思考,弄清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才能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现状去制定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才能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统一,才能组织、调整和控制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现代学校教育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教师无权自己任意进行。所以,国家和社会交给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学任务需要弄清楚。“正式的课程标准”是国家针对教育目标进行教育监控的纲要文件,是具有法定效应的。正式的课程标准。应是立足本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科学标准。科学标准是语文教师应该无条件遵循的;依据正式课程标准编写的“正式教材”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根本。所以,接受任务后必须首先认真“学习”文件,明确目标。“学习”不是简单的“拿来”。当然,必须要去“拿”,但又不能简单照搬,要思考。要全面整体地思考制定课标的教育教学理论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要细致深入地思考制定逐条标准的科学依据和实施要领。何况,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只是“实验稿”,不是正式的文件,而且现代我国语文教学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大家思想不统一,甚至在“语文”究竟姓什么的问题上都产生了分歧。因此,我们在学习当前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时,应依据教学理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那么,我们分析和思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服务的。那么,落实到每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就应当站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对交给我们的任务进行客观分析。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论及“教学过程最优化”时提出“综合解决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学生发展等任务的教学目的性原则”②。也就是说。要使个体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就应当从学生的教养(教学)、教育和发展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用这样的“理”来分析当前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判断,判断其是否立足于汉语文自身的特点,是否遵循汉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符合汉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正确的,我们应认真执行;不正确的,我们要再认识,再思考,有的舍弃,有的调整后再执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教学是客观、理性、科学的,是有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一、教学方面的要求
教学方面的要求指的是语文学科、课程自身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学是母语的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个体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换句话说,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任务就是发展个体的言语交往能力,即一般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力是个体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持续发挥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内隐的,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得以观察、评价,也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得以积淀、形成。能力的积淀形成来自于对外显的活动方式方法的规范和自动化。将活动的方式方法加以规范化、自动化、固定化就是技能,而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的。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言语技能训练来完成。“较之‘生活世界’自发状态下无明确目的、无科学序列的言语实践来说,‘科学世界’的言语技能训练将学生送上了言语发展的高速公路。‘言语技能训练’不是字、词、句的‘习题操练’,它是循着精细的心智动作要素和合理的心智动作顺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合乎言语心智活动法则的言语活动方式的操练,是按预定的范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分项逐一有序进行的技术化练习活动。它与字、词、句的‘习题操练’截然不同:操练的前提是识记语言知识,训练的前提是熟悉言语过程:操练的方式是做习题,训练的方式是搞活动;操练的结果是形成观念,训练的结果是内化为能力。序列性、实践性和技术性是‘技能训练’有别于‘习题操练’的科学高效之所在。③”也就是说,言语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一种言语心智技能训练。训练的过程经历着原形定向、原形操作、原形内化三个阶段。参与这三个阶段的要素至少有这么三方面:
(一)语言基本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