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落实新课程,贵在新套路
作者:胡家曙
引进课外的材料替换学,可以挑出文本中的片段或细节进行切片学,等等。
二、学习空间一体化,使多维目标落在实处
上一部分论述可能会引发一个疑问:当把多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时,学生怎么先熟悉课文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就是使语文学习的时间从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从而构建“课前一课中一课后”一体化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⑧,一体化的三个阶段对此各有相对侧重。
课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老师的计划预习课文、初步审美、初步探究。其中要达到的目标是整体了解文本内容,初步感受文本的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课前泛读的基础上引导精读,在思维层次上,课堂要有追求平衡和打破平衡两个过程。追求平衡,是应用已有的基础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释疑:打破平衡是在新的平衡情况下激发更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课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进一步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在更高水平上探索未知领域⑨。
从学习而言,三个阶段互相承接,都很重要;从教学而言,课堂阶段无疑是中心,它不仅起着串联和沟通的作用,而且要对课下学习提供管理和指导,从而在扩大学习的量和提高效果的质上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实验发现,为了真正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三个阶段学习融通起来,实际教学中,采用“问题带动”和“活动承载”两种学习模式很有效果。
问题带动,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更多地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几篇课文,可以先发动学生提交预习产生的问题,经过集体整合筛选,提出:演讲词的内容设计有什么技巧?演讲词与议论文有哪些异同?演讲词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怎样调动听众的情绪?有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统一起来,有了相对集中的着力点。
活动承载,主要借助活动进行,更多地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以上述单元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两个活动:一、在学习之初就提出,假如让我们当编者,可以给本单元添加一篇演讲词,大家推选哪一篇?为什么?二、把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海选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班级演讲,选出最好的演讲词和演讲者。这两个活动,前者侧重文本探究,后者侧重能力训练,都能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拓展课堂容量。
对于作文教学,新课标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⑩,这也是要求把封闭的课堂作文、闭门作文延伸为生活作文,只有到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培养学生更为宽广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才能使他们的作文真正做到“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11]。大家都意识到原来作文教学模式的不足,那么在此基础上补充采用“研究性作文”模式,让学生先带着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究,深入题材内部。获得第一手材料,再进行写作和合作研讨,这样做就能有效解决从内容到技法的多方面问题。[12]
三、课堂结构立体化,使教学流程更富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目标上主要呈现以知识能力为线索的逻辑结构,一般表现为感知一理解一应用。与新的课程理念相对应,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呈现出立体的架构。
首先,是教学目标立体化。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决定了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要从单纯的知识能力型转变为综合型。这里会涉及课前预习和课后应用探索的态度、学习的价值观问题以及学习方法问题。很显然,这种目标立体化的课堂结构,会在宏观上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会长远地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其次,是课堂生态立体化。新的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无疑,这种多向对话是层次分明的:首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对话的生命,在这个基础性工作未完成前,不管是热闹的课堂还是详细的讲解,其作用都是低效甚或无效的;其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发展,是上述生命的成长过程;最后,学生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是局部的结果,它是获得新认识、提升新能力、总结新方法以及反思学习得失的标志。显然,这里的“对话”不是单向的阅读,不是单向的传话,而是各方面信息的互动,这种互动,也不光是外在语言上的,更重要的是靠思想层面上的解读和建构。可以看出,在立体化的课堂生态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健康、发展始终是教师关注和引导的主方向。所以,在课堂信息的流动和融通中,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有没有自己的感悟?对话过程是不是民主?有没有新的意义生成?有没有激发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至少在课堂情境下,我们就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是教学环节立体化。教学环节最直接地决定着课堂容量。课堂,既是认知升级、思维优化的前沿,也是课前、课后学习的中军帐,所以,除了对直接的教学内容进行处理,还要有其他多种环节,如对学习热情的激励,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引导,对学习方向的提示等等。举例说,为了鼓励广泛的阅读,课堂可以设置“好书(文)推荐”栏目;为了鼓励观察和思考,课堂可以设置“我想我说”栏目;为了鼓励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可以设置“我(我们)的探究发布会”栏目等等。推而广之,凡是要求学生做的,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和技能前,都应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从每一节课来看,不一定都要出现,但在教师的头脑中,应该有这样的立体意识。
四、学习目标层次化,使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3]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素养代表着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在它的下面还有两层目标——基础层次的语文应用能力、发展层次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实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科共同承担的公共任务。
划分这样的三层目标,决不仅仅为了概念上的分类,而是为了追求具体的实用价值,它有利于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操作。可以说,三层目标区别对待,各得其所,是全面、顺利、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性道路。
语文应用能力,作为基础性目标,首先应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