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

作者:黄正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强化“三维”目标意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订存在着种种不足,其中“三维”目标相互割裂,教学目标庸俗化、机械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
  一位老师为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柳永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诗(疑为“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2.认识柳永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另一位老师对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作了这样的表述:
  知识和能力:1.掌握“浮夸”“坍圮”“苍幽”“玉砌雕栏”“熨帖”“意蕴”“猝然”“隽永”等词语的形、音、义;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掌握诵读散文的技巧与方法;2.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3.通过文章艺术手法的学习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2.感受母爱,懂得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3.培养主动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出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没有真正把握,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这里就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方面,它们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形成了总目标。作为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应该在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个阶段可以是一个教学专题的学习过程,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学习活动过程,当然也可以是某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它是内隐的,而其形式常常又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应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识与能力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它有独立的要求,但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它又是其他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外壳。因为过程与方法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而独立存在。就语文学科而言,“三维”目标是通过一篇篇具体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是通过一次次写作活动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上述《雨霖铃》的教学目标中,“词”的文体知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知识、柳永生平及词作固然属于语文基础知识,但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必须有个过程,也必然有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使只是识记,也有识记的方法和体验问题。而通过诵读熟悉课文与概括词的内容来达成掌握词作大意,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和举一反三领悟其他作品的意境这几项教学目标,固然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但仅界定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似乎有失偏颇。这几项目标中,有哪一项不属于“知识与能力”的范畴?对词意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诗词的鉴赏活动又怎么能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至于感受词中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也绝不可能是单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雨霖铃》的具体词句作为载体,如果还不能读懂这首词的内容,如果还不知道柳永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这两项教学目标又怎么达成?而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不正是学习方法问题吗?
  这一个案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人为地、机械地预设三个维度的不同目标。
  
  二、用相互作用的观点思考“三维”目标的关系
  
  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它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也是如此。知识与能力必然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作用和影响,同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必然反作用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我们还是以《雨霖铃》为例,词和作者的知识,感知熟悉课文,概括词的内容,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等应该主要属于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必然会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作为一篇课文的《雨霖铃》只是一个学习的范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合理;感知、概括、掌握艺术特色,品析、鉴赏、领悟意境的方法和能力有没有提高;柳永这首词的情感能否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完全对应?这样,在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的同时,促进了学习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促进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反过来,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过程的优化、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知识掌握得全面和深刻。如果学生学会了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古代作品,如果学生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联系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逐步深入地学习古代作品,如果学生还能够联系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来学习,那么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知道词中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是柳永的必然;就不会将“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和“身边之情”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是会从二者之间找出联系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用发展的观点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
  
  作为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应该贯串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各项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想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完全达成是不现实的。即使是知识与能力中的某些具体目标,如上述《我与地坛》的学习目标中的第一项“词语的掌握和积累”,也有一个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过程,也不可能刚学习就能掌握运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