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
作者:管然荣
趁着这股热潮,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按捺不住,也对时下的高考命题与佳作标准之类热门话题,敲几下边鼓,发几声聒噪。
一、什么是好题?
出选拔性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些必须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比如,无论什么国家,无论什么时代,写作一走进选拔性的考场,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由的文学创作了。这是无可回避的基本现实。道理很简单,这里不是选拔作家。这样,那类过于文学化的题目就不太适宜。又如,考场作文必须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一限时空,必须要在考场上,在两个半小时之内(根据目前的时间规定)来完成——且还要拿出若干时间去做作文之外的很多题目,不会允许你“精思附会,十年乃成”;二限内容或文体,绝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情况——题目不限,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任你随心所欲写一篇。这样,那类过于宽泛化的题目就不合适。再如,题目要面向全体考生,要让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以体现公平。于是,那些过于生僻狭隘的题材领域就不适合命题。等等。
下面,首先对今年的几个作文题稍作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评议。
“怀想天空”,看似天马行空,好似海阔天空,实则徒有空泛的诗意。试想,在嫦娥奔月、屈子天问、东坡把酒、悟空大闹……这些数不尽的古今文学的奇思妙想下,考生除了在伪浪漫伪想象的狭小空间里做点秀,又能做出些什么呢?如此考题,又怎能引发出考生直面现实的真感触真思考真性情呢?
“高考恢复30周年体会”,看似很有沧桑感,可惜考生是十八岁的青年,不可能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体验,写出的体验也只能流于虚浮空泛。
“我能”,笔者依稀记得这是乒坛名将作的广告词吧?时尚是时尚,但未必能展现出真正的时尚之情,除了让考生发一点肤浅的时尚矫情,又怎能让考生在“能与不能”之间展现九曲回环的参差多态呢?写这样的作文题,考生的思维想不局限在狭窄的“能”路上爆发一次集体性“文思短路”都很难。
“必须跨过这道坎”,祥林嫂“捐门槛”,屠格涅夫写《门槛》,这道坎那道坎,九九八十一道坎,一阶阶,一坎坎,人生道路数不完。可是这么一绕弯弯,似乎还看到了多年前的一个作文大赛题“台阶”又有了高考时尚版,所幸“台阶”还有道道“坎”,思维的空间还算宽。
“提篮春光看妈妈”的作文题,母爱性本善,应该好好赞,可是“提篮春光”是否有点怪异感?“看妈妈”又是否带点矫情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笔者至今还替那些逻辑思维格外发达的理科考生捏着一把汗……
与众多高考作文试题相比较,今年北京的作文题还真显得有点卓尔不群: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话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初见该题,有些人(包括有的老师)认为它出得有点太具体,太“文气”,甚至有点“小气”,认为考生写出的文章肯定会有“小女人气”“小男人气”,总之有点过去常说的“小资情调”,遂以此否定这个作文题。
对于这种观点,尤其以“大小”论优劣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作文题目的好坏,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否更好地拓宽考生的写作思路,是否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否更科学地检测出考生的写作水准。质言之,作文题目决不能以大小来论优劣好坏。
比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一个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小记叙文题。这是一篇情境想象作文,内容也很有现实意义。现今大中小学生中,不做起码的家务,缺少起码的生活锻炼的人是个别现象吗?因此,这是一道虽说不上多么好但颇耐广大中学生寻味的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是有人却认为出这样的题目羞煞人,因为科举时代的作文题都是有关治国安邦定天下的大题目,相比之下,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实属“小儿科”。不过,在我们看来,“大”有大的易处,“小”也有小的难处。孔圣人在谈到仁、义、礼、智、信之类大修养,在谈到治国安天下之类大策略时游刃有余,而对“两小儿辩日”那么个小问题则茫然不知。科举时代的作文题大则大矣,然千年科举考场上又产生出了多少篇传世名文?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算是其中的不凡之作了,但比起苏轼描写泛舟游乐小事的《赤壁赋》来又如何呢?明清时期科场举子“安邦治国”的空洞“大”文,比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王守仁的《瘗旅文》、袁枚的《祭妹文》这类“小”文来,孰优孰劣?《三国演义》是大题目,《石头记》是小题目,可是,两者谁的艺术成就更高呢?其实,在文学创作中,有人可以把一滴水看得像一座山一样大,也有人把一座山看得像一滴水一样小。小题可以大作,大题也可以小作。问题的关键常常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因此,评判作文题目时,还应勿以大小论优劣。
再说,大题目真的比小题目更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吗?比如,“大宇宙”“大银河”这样的题目够大了吧?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大题目未必会比“一棵小草”“一条小河”“一座老房子”“一朵苦菜花”这样的小题目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更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同时,在中学生的作文审题立意中,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似乎永远具有真理性。黑格尔说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才是最丰富的。这是很值得高考命题者深思的。
高考作文命题所面对的是生活阅历还远不丰厚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出具体实在一些的“小”题目,而不要出大而无当的假大空题。
那么,今年北京的作文题好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除了形式的新颖等特色之外,主要有两点:其一,具有文化的高品位。引入两句唐诗,而且故意隐去它的具体出处——也就避免了过多具体诗意的追索,极大地拓宽了“诗无达诂”的解读空间,把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古典静穆境界或情韵提供给现代中学生,让他们以现代人的心态去观照,去感受,去欣赏,从而写出一种深层的精神境界。这对于写作水平高的有才情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不用说,写这样的题目,一定会涌现出高品位的学生佳作来的。比如,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对诗句中的恬淡宁静的境界一定格外神往。“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王维)的古典静穆、悠远、恬淡之境,不也是令现代人神往的一种精神家园吗?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推断,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涌现了较往年更多更优秀的佳作。如果有的学生感觉到这种古典情韵已经不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了,也可以做出逆向的构思,写出对它的一种批判或一番情感复杂的苦涩告别来;这又为时代感现实感强烈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追求文化的含金量,也是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色。“转折”,含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向;“规则”的背后,隐藏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哲理;“说安”的背后,又有“居安思危”“生于忧患”的大智慧。其二,可高可低,可难可易,可雅可俗,可深可浅,具有多层次的构思、想象、立意的空间,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尤其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甚至较差的学生,也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因为点出高雅的古典诗句后,接下去又列出了几种非常浅易的现代解读,也就亮出了几种不同层次的价值取向,学生完全可以以此作为“抓手”,从平实浅易的角度来立意作文。所以,本题也不会难为写作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