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曹勇军
选修课的定位
高中语文选修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合格健康的公民而设置的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它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让学生在必修的共同基础上通过多样的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阶段大规模开设选修课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选修课如何定位?一般认为,必修课强调“共同基础”,选修课重在“多样选择”,于是许多老师便把高中的选修课理解为大学里的选修课。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中核心选修课只能是整班实施的、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选修,教师还是自己的教师,教室也还是从前的教室,选修的科目也只能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家普遍认可的核心科目。也就是说,必修强调“共同基础”,选修强调“个性选择”只是相对而言的,选修和必修在许多方面有共同和相似的地方。选修课的多样选择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看,主要表现为各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的选修Ⅱ校本课程,并更多地体现在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组合、生发和拓展上。另一方面,进入选修阶段,学生已完成了五个必修模块的学习,选修课必然肩负着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责任,需要通过具体的学科学习,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人生得到发展。因此,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
认识上的误区
对选修课定位不准,认识上过于理想化或过于实际,使许多老师在选修教学中存在着思想和做法上的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选修课就是类似于语文第二课堂的活动。在教学中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缺少适应选修课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缺少对课程的多元的科学的评价,往往是学生随便说说,教师随便聊聊,或者放几张光碟,看一点录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学生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误区之二:简单地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不顾教材的规定性以及学生的实际,随意拓展,任意生发,把大学的内容简单地搬到中学选修课堂上,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忘记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践性,认为只有这样才像选修课,才够品位。选修课固然要拓展和探究,但应“适当”,要讲究拓展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求“深”求“难”,这样做也同样无法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误区之三: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之下,把选修课扭曲为应试的复习课,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种做法具有相当大的市场。这种常规教学应试化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语文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而且也无法真正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来。进入课改后,许多老师都担心语文会不会在高考中吃亏,其实,只要认真地按照课改的精神去做,不仅不会吃亏,还会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从根本上说,高考最终考查的是学生的素养,素养提高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步亦趋,平时教学中唯高考马首是瞻,自以为是瞄准高考,瞄得越准,差得越远。
选修课面对的困难
选修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需要建设的内容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困难之一:课程量大,课时不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各选修模块教学都是36个学时,但就实际情况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设一门选修课是不大切合实际的。多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都相应增加选修的课时。另外,每一个选修模块都有其独立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一定的巩固消化的时间,否则,每趟列车都是“动车组”,就无法从容地欣赏窗外的千山万水和万紫千红。怎么克服课时紧这个困难?能增加的课时数是有限的,主要还是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把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不平均用力,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学生在有限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困难之二: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对于老师来说,选修课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抓住一本教参、两本资料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重新学习,熟悉教材,开发教材,积累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总之,备课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之道是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建设,组内老师分工合作,加强研讨交流,资源共享,发挥集体的力量。这对学校的学科教研水平和学科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困难之三:长期学习一门选修课,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某种程度上,选修课是把必修的一个专题章节的内容拓展开来,变成一门完整的课程。于是教学中就不得不面对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所必然带来的厌倦、懈怠和疲软。唐诗宋词是好东西,可是天天吃,学生不免会倒胃口;《史记》是好东西,读一两篇学生兴味盎然,可作为课程来学就会遇到新的矛盾和困难。选修课的设置,在学生兴趣的调动和保持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学生来说,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对老师来说,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安排、穿插、取舍,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然,仅仅凭着学科天然的吸引力和学生自发的兴趣是很难将选修课进行到底的。这方面老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困难之四:难易度的把握和怎样评价的问题。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进入选修课后对学科难易度的感觉丧失了。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这种对学科教学难易的失控与未来这门选修课评价方式的不确定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老师们对选修课教学的焦虑,导致教学中求深求难、逐点过关等应试倾向,从而背离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选修是必修的继承和发展,选修课教学的难易应大致相当于必修教学的难易,而又适当地有所提高。选修教学是常规教学,其评价不应该完全瞄准高考,而应与常态教学相结合,教什么就考什么,探索多元的评价模式。处理好“考”和“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选修课教学获得成功。
选修课程开设的建议
目前,教师亟需要建立课程意识。过去语文教材是六本书,一个学期一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很容易忘记语文是一门课程。课改的今天,面对丰富多样的选修课,需要教师有相应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意识。任何一门学科作为课程,必须问一问自己: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科有什么特色,应提出怎样的要求,使用何种教材以及相关资料,需要多少教学时间,选择哪些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怎样组织展开教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它才是一门具有课程学意义的课,才是科学、有效的课程,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