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
作者:严华银
而标志着新课改之后学习方式巨变的“自主、合作、探究”则以或合或分的形式出现,其频率尤高。于此,我一方面惊喜于语文课改这一“变革的力量”给老师的观念和教学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品味着这些移植来为我所用的“中国式口号”,对照老师们真实的课堂实践之后,想象着这座既矮却尖的冰山下的庞大主体的形态,不禁生发出许多疑惑和思索。
自主的语文课堂在哪里?
自主是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老师说课、专家评课时,言必称“自主”,“自主”就是改革和进步、规律和科学的标榜。最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今天这节课为了充分实现学生自主,我给学生多少多少时间;本课老师非常大胆,四十五钟的课堂竟然拿出1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
显然,在一般人眼里,语文课堂中的所谓自主,就是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自主学习果真如此?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少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
应该说,自主首先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没有时间保证的自主当然是不存在的。但自主又绝不仅仅就是一个时间概念。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其特征有:(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稍稍分析,就会发现,自主学习,是学生从目标确定、策略选择,到热情保持、过程调适等各个学习环节都能做到主动自觉的一种学习。从这一意义上讲,即使是满堂灌和“大呼隆”的课堂里,也仍然可以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形在。相反,即使你给定了足够的时空,让每一个人独立地学习和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这样一种兴趣和需要,不具备这样一种品质和习惯,没有养成这样的能力和素养,也依然无法演绎出多少“自主”的实质内容。
语文课改的主要追求就是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自主的语文学习体系。
于是,我们可以解析出自主学习的几个要件:一是学习时空的保证,这是基本前提;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基本条件;三是学习环境氛围、教师点拨帮助的支撑,这是保障;四是学生自我产生问题,自我努力主动解决问题,这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五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基本形成,这是自主学习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自主学习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以此来衡量现实的语文教学,又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呢?先看几节课:
课例一:《春》的教学(本班上课)
入课后,老师交代了本课学习目标要求,主要是理解朱自清这篇散文所揭示的思想情感;接着,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看书思考,可以默读,可以同桌小声讨论;10分钟之后,集中研讨问题,主要方式是老师主问,学生随意地回答,正误老师也不置可否,待时间差不多之后,老师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着边际,便急急“收网”:同学们,刚才大家做了很好的交流,都说得不错,我根据大家的意见,总结如下……
看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学生拿出过字词典,很少见到同学查阅其他资料,很少有同学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天头地脚写写划划。
老师课后介绍时还说,这节课我充分地尊重学生,是自主学习的课。时间上我确保了,问题的解决我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用集体合作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的。这不是自主学习又是什么呢?
课例二:《爱莲说》的教学(借班上课)
上课铃响,老师快步走进课堂。简单地互致问候之后,老师对大家说:同学们,大家今天想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课本中哪一篇文章?同学各言其是,难有统一意见。老师又说:语文科代表,你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做一个决定。一会儿,语文科代表说:老师,我们就学习《爱莲说》吧!老师说:好啊!接着老师掉过头去,在黑板上认真地板书课题和教材中明确规定的教学要求。再转身,开始简单地提出本课时学习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并要同学们拿出有关的字词典,按照所讲的要求自学这篇课文。并进一步明确:有问题,特别是疑难字词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联系上下文努力加以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
同学独立学习大约10分钟之后,有一女同学举手提问“中通外直”怎么解释,老师不动声色,只是问:这一句中难道你一个字都不懂?学生说我真的不会。老师说,我不相信,比如说“中通外直”的“中”你一定会解释!学生无奈,勉强说: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中间”?老师说,你说得非常正确!接着又追问,既然会解释“中”,那“外”还要我再问吗?学生有点害羞:老师,我知道了,应该是对应的“外面”。老师又问:如此,你会发现文言文的解释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你只要善于比较,学会对照,敢于推断,很多问题都可以自己解决,如果有一本《古汉语字典》在手,那就更是如虎添翼了。我想,该句中的“直”和“通”你自己也是可以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的,对不对?该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与鼓励下,问题获得解决,满意地坐下来。
这时候,老师并不罢手,乘势发挥说:大家发现,实际上,文言文的好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个人的阅读思考、分析研究加以解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再读再思,不要轻易提问,经过反复研究无法解决的,再提交全班讨论。
以下又是同学的独立和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
在最后集中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这位老师全是通过启发、引导、点拨,促成学生自己解决了几乎全部的问题,老师自己坚决没有越俎代庖回答任何一个问题。
课例三:《荔枝蜜》的教学(本班上课)
入课后由学生先行自学产生问题,再由小组交流汇总,形成各小组问题,通过电脑上传给老师;老师将各组问题快速筛选,集中为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再发送到每一台学生电脑。接着,在学生继续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公认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研讨。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组织、激发、点拨和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简洁流畅,学生非常主动活跃。老师的“主导”定位也很清楚,职责完成也十分到位,当然,给人的感觉老师也很自在和轻松。
上述三课,你觉得哪一节课最好?你认为哪些课做到学生自主学习了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节课热闹好看,学生有不少自主的时间,又有很热烈的讨论,师生间“互动”“对话”比较正常,而且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完成比较顺利。这节课经常会在大型的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课。
这节课的主体部分实际是由老师主宰、控制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比如学生“自主”的时间是老师“恩赐”给定的,老师用以研讨的问题是老师“亲自”预设的,也就是说,即使学生在第一个自读的环节中能够产生问题,也一时没有渠道进入老师的视野。不仅如此,第二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问题研讨,由于老师的随意性和辨析评价的缺失,显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正因如此,学生自己辛苦思索所获得的问题答案,直至此一环节乃至课堂教学结束,也无法确定其正确还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