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ABC

作者:邓 彤




  同类型的选修课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均不同……选修课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A 问题与策略
  
  高中选修课面临两大难题。
  难题一:课时紧。一个模块36个课时,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文本教学。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以下简称《诸子选读》)为例,该书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每单元平均只有四课时,一旦开展一二次活动,每单元就只有三个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揽、满堂灌,从而失却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难题二:难易度深浅度不易把握。选修教材教到什么程度为恰当?中学“诸子选”与大学中文系的“诸子选”究竟有什么区别?课标“教学建议”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显然,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高中选修课具有基础性的一面,它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但应该在必修课内容基础上做适当的加深和拓宽。
  鉴于以上两大难题,选修课教学必须解决如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如何整合教材内容?选修课的“选择性”特点首先表现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对教材的整合需考虑三对关系:多与少,深与浅,难与易。整合的基本原则是:突出重点,舍弃非重点,淡化转化难点。当然,此处的“重点”“难点”主要不是站在纯粹的学科立场上,而是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的。例如,《诸子选读》一书,不一定全部教完、学完。在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如欲深化学生的认识,可以选择对中国文化具有根本影响力的《论语》《庄子》《韩非子》等单元做重点讲解;如欲侧重拓展学生视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积累,可侧重教学《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单元。如此,每单元平均用时可达8课时,基本上可以保证教学需要。
  二、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首先,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合作学习,就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长处,为其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合作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而那些喜欢合作学习者,在结伴学习时,往往因为受益于相互激励、相互支持、互相启发,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班级教学依然是主导教学方式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
  其次,教学方式要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据调查,面对各种教学方式,48%的学生喜欢互动式教学方式,24%的喜欢研讨式,19%的学生喜欢体验式,只有9%的学生喜欢讲授式。毋庸讳言,在以往的必修课上,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鲜为学生欢迎的“讲授式”,如果选修课依然故我,是很容易令学生厌弃的。因此,选修课不妨采用教师授课、专题论坛、分组讨论、演讲、情景模拟、体验训练等多种方式。
  考虑到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目前选修课教学方式大体以“三三四”的比例比较合适:课堂讲授40%,学生自主学习30%,师生互动交流30%。
  第二,根据选修课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诸子选读》在新课标选修课系列中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该系列课程目标是:通过研读中外文化名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该系列课程的内容均为对人类文明影响极为深远的被人们尊为“元典”的文化典籍。学习这些典籍,自然应该选择相宜的教学方式。笔者依据这一课程特有的目标及内容设计下列三类主要的教学方式。
  1.“定篇研讨”式
  作为“元典”,这些著作对于一个民族精神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也不过分。对于这些典籍中的典籍,最好的方法就是:传授、背诵、吸收、内化。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界定,“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它是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是为了“见识经典一番”,“只是了解和欣赏(理解和领会)而止”。
  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当年的一次学习经历非常典型地说明了“定篇”学习的特质。布鲁纳读书时,有一次教师在黑板上只写了两行字:“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整整三个星期,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这两行诗,用古典的和浪漫的观点去想象,和探索过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评论家一起探究;学生还被迫阅读了歌德的那本与此诗有关的剧本《托夸图·塔索》。在老师讲解时,师生常常处于一种相互问答的状态。三个星期深入学习的结果是——学生们从此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这十多个字!
  显然,能够称为“定篇”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只有这样的课程内容才值得人们付出如此巨大代价来学习。对于这类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读懂“定篇”本身,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因此,定篇的教学就应该以全面、准确理解原著精神实质为圭臬,以精研文本为经,以教师讲解、师生讨论为纬,编织为教学方式。
  2.传统书院式
  胡适曾说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深为胡适赞许的传统书院读书法具有大致相同的模式:提倡学生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读书、写读书札记,教师批阅读书札记,师生共同研讨论辩。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范例。朱熹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后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看学用力”“居敬持志”。朱熹教学法包括“升堂讲学”“互相切磋”“质疑问难”“展礼”等,而以学徒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为主要形式。
  显然,以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自主精神为主要特点的新课程选修课很可能需要借助传统的书院读书法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活动体验式
  学习文化论著,不只是限于了解文化,还需要通过学习,将外在的文化精神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灵,成为其精神的养料。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鲜活有趣、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营造合适的活动平台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对话、探究,使师生深入理解并达成共识。
  教师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营造研读、探究的浓烈氛围,使学生有阅读、探究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B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基本教学构想
  一、单元课时安排
  共八课时。其中:教师讲解3课时,学生自读2课时,学生活动2课时,交流讨论1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以“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为教学重点,将本单元中“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三个章节串起,使学生对“仁”对儒学有一本质上的认识。具体目标如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