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处理好选修教学中的五种关系
作者:徐志伟
3.要指导学生评点批注。评点法是一种古色古香的个性化读书方法,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文学批评形式。它融诗性与理性于一炉,大多是审美的断片,思想的火花。批评者依据文本脉络,在文本的任意地方只要发现值得言说之处,即可停下来在此发表见解,问题点可大可小,视文本与批评者的识见为转移,完全不受逻辑框架的限制。评点形式体现批评者对文学文本的全面接触、感受、领悟与评价。必修教学时,在“月是故乡明”“慢慢走,欣赏啊”和“号角为你长鸣”等专题,都渗透了评点批注的学习方式的学习。选修教学时进行评点批注,应该在总结批点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批点的质量:批注点应为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处,批注应能突出一个“我”字、说出“我”看出的好处门道,批注语言应简洁而富于诗意。
4.要倡导学生个性言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文本、与历史、与人生的对话。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立体多维的美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切入,能获得不同的美感;文学作品在审美中也存在着许多审美的“未定点”,完全可能因为读者不同的素养、体验而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感悟。因此,在选修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贴近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发出的自己的声音,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要允许学生“误读”,“误读”可以通过机智的引导转化为正确的解读。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误读”,有些貌似错误的解读可能就是新颖独特的发现。
三、讲读和自读
处理好讲读和自读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讲读教学是最经济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充斥了肤浅甚至浅薄的“小猫钓鱼式”的对话教学或伪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精要、好懂、有用的讲读教学,反而返璞归真,朴素实在。讲得好,应该是教师的真功夫。阅读《宫体诗的自赎》《顾随说词》,真可以想见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顾随先生说宋词时讲者舌绽莲花、听者悠然神往的盛况!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说“木叶”》中辨析“木叶”和“树叶”的微妙差别,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中解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结句“更行更远还生”和“更行,更远,还生”的不同审美效果,又不由使人产生解读诗词妙谛之会心竟能如此深细的慨叹!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不应缺位、越位、错位,而是当讲则讲,当说则说,把学生“似懂”而“非懂”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但讲读过多,难免给人“嚼饭哺人”“审美疲劳”之感。因此,选修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讲读为中心向学生的自读指导上过渡,突出学生审美的主体性。
1.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长远的教学目的来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即养成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就文学审美教学而言,是要学生自己对美有一双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从具体的鉴赏教学来看,鉴赏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初读作品的印象感受(或对或偏或错);而鉴赏教学的主体过程,则是对这一印象感受的印证、校正、纠正。无论是教学的起点还是教学的过程,学生的自主阅读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讲得好”总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得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自主阅读,自我解疑。通过自读、自悟、自得,从而从“读得懂”转变到“懂得读”。
2.要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教科书中打*的篇目。《唐诗宋词选读》共63首作品,24首为选学或自读作品。这些作品,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自读。当然,倡导自读,并不是让学生盲目自读。首先,我们在布置自读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这种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由教师直接说明,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间接发现。其次,当学生自读完毕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检查摸底,帮助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查漏补缺,从而巩固提高自读的学习效果。
3.要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读本《古代诗歌选读》。作为《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科书的配套读本,《古代诗歌选读》上起《诗经》《楚辞》,下至明清诗歌,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链接了马茂元、林庚、钱仲联、夏承焘、唐圭璋、严迪昌等诗学、词学专家的精短评析,并有可操作性的“感悟与思考”和“积累与应用”,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四、精读和略读
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处理好诗歌鉴赏中点和面的关系。《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教学时间紧(仅36学时)、任务重(有63篇作品)。如果平均用力,势必浅尝辄止,影响进度。因此,只有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才能点面结合,事半功倍。
1.同一专题内,核心文本要精读,辅助文本可略读。
第一专题“风神初震的初唐诗”专题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人被清人王闿运赞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湘绮楼论唐诗》),其诗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因此,是核心文本,应该精读。而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勃的《滕王阁》、杨炯的《从军行》和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辅助文本,应该略读。当然,这四首诗略读时也有不同的要求:读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要学会扣题赏诗;读王勃的《滕王阁》要注意登高诗的特点,体会人世沧桑之感;读杨炯的《从军行》要注意边塞诗的特质、体味奋发豪迈之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要注意送别诗的特色,领会清新沉挚的情感。
2.同一作品中,探寻学法的部分要精读,迁移学法的可略读。
“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专题中高适的《燕歌行》,全诗28行197字,篇幅较长,字字句句串讲,费时费力。可采用点面结合的赏析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诗作的韵脚,根据诗歌大意和押韵特点,将全诗切分为四层:前八句写出师,下八句写战败,再八句写被围,后四句写死斗。然后以第一层为重点,指导诵读,进行评点。——是为“点”上的精读。得其法后,余下三部分任选一个,自主诵读,自主评点,最后全班交流。——是为“面”上的略读。像这样的长诗,如《春江花月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天上谣》等,都不妨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赏析方式。
五、深教和浅教
刚进入选修教学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深教或浅教的度而犯教之过深或教之过浅的毛病。教之过深者,往往是把文学史常识简单下放或把文学美学理论生搬硬套。教之过浅者,往往是为了赶进度,如蜻蜓点水,把作品一带而过。教之过深,学生如坠五里雾中,茫茫然无所措手足;教之过浅,浮光掠影,学生无所收益,了无兴味。那么,如何把握好深教或浅教的“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