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处理好选修教学中的五种关系
作者:徐志伟
苏教版教材高中必修阶段的诗歌教学,如必修二“千古江山”板块中的怀古词两首,必修四“诗从肺腑出”板块中的唐诗一组和“词别是一家”板块中的宋词一组,主要是理解性解读,进行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高中选修阶段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依托选修教科书和配套读本,进行审美性品读,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能够“看好处、说门道”。而大学的诗歌教学,则主要是研究性阅读,要善于辨优劣、论高下。
2.要善于根据教情学情,对深课浅课进行深教浅教的转化。
深课可以浅教。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语言障碍多,理解难度大,浅教即可:作品借花写人、托物言志,花有哪些特点?志有哪些特色?花和志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浅课可以深教。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小学乃至学前就已经背过,不妨深教:想一想,诗人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你如何理解导言中“杜牧的诗清新俊逸,雄姿英发,于拗折峭健中现风华掩映直美”的评价?你能结合其他绝句,说说绝句鉴赏的一般规律吗?
3.同一首作品,也可以根据教情学情,或深教,或浅教。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科书中的教学设计适合浅教:诵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把词句的韵脚圈出来,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再把全词的物象找出来,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而《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设计就适合深教:
历来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评赏与接受,见仁见智,颇为纷纭,焦点集中在是否有寄托上。主张有寄托者攀比屈原的《离骚》,认为有以美人香草比君子贤德的寓意。如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是说我原来穿的衣服)之意。”主张无寄托者则以温氏“有才无行”的人品为依据,否认有忠厚缠绵之思,以为不过侈陈服饰、描摹美人图而已。如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至于艺术表现,或誉之为章法绵密,冷静蕴藉;或贬之为镂金错彩,堆砌晦涩。解读本篇,可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多元解读。
一般说来,教科书的“阅读与探讨”总体适合浅教,《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总体适合深教。教师可视教情学情,在充分尊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