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处理好选修教学中的五种关系
作者:徐志伟
一、单篇和整合
单篇教学依然是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的重点。对于《唐诗宋词选读》中《春江花月夜》《梦游天姥吟留别》《旅夜书怀》《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核心篇目,应该重锤敲打,重点教学。但对这些核心篇目的单篇教学,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避免从头至尾逐字逐句串讲的刻板、机械的教法。
1.顺流而下,中间开花,卷帘而上: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思考作品出现了五个意象,究竟哪个是核心意象?为什么?这是顺流而下进行解读。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叩问词人究竟有哪些“登临意”,则是中间开花进行赏析。而教学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思考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则是卷帘而上进行鉴赏。
2.必修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文本研习、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照样可以迁移运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一句妙绝千古?“人似黄花瘦”和“人比黄花瘦”哪个表达效果好?这是典型的问题探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引导学生梳理诗人的情感脉络,则是典型的文本研习。而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在古色古香的琴曲中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深沉、寥廓、宁静、惆怅的艺术境界,又是典型的活动体验。
3.还可以利用教科书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设计鉴赏教学。赏析李颀的《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之句,只有充分利用注释中“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的信息,方能体会诗人的语重心长,诗句的委婉得体。赏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只有悉心阅读注解⑦,才能了解王昭君的身世,从而结合作品了解其形象、性格,最终了解作品“悲昭君以自悲”(王嗣奭《杜臆》)的艺术特色。这是利用注释设计问题。高适的《燕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兵车行》,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作品,教科书“品读与探讨”中都链接了诗话和词话来对作品作“原汤化原食”般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中对每首诗词都附了五条评点精粹,这些诗话、词话,都有言简意赅、直指核心,形象言说、富于包孕,语言优美、韵味盎然的特色,可以巧妙运用,设计问题。此外,全书共有诗人词人肖像画、篆刻书法、诗意画词意画、书影曲谱等61幅,这些插图同样可以用来设计问题。如刘旦宅的《〈月下独酌〉诗意画》,有助于学生把阅读作品后想象的意境和诗意画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审美想象力。对湖南郴州三绝碑(秦观词、苏轼词、米芾书)“桃源望断知何处”“杜鹃声里残阳树”“郴江本自绕郴山”等碑文与通行文字进行比较,则可以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选修教学更要强化整合教学。
1.要注意对相同类别作品的整合。教学完《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安定城楼》《九日齐山登高》和《长安晚秋》,可以将这几首分属初、盛、中、晚唐的登高诗打通,总结登高诗的一般诗学特点,比较初、盛、中、晚唐诗歌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诗学风貌。同样,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都可作如是的整合教学。
2.要注意对相同诗歌体式作品的整合。学习完李白诗,可对歌行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学习完杜甫诗,可对律诗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学习完杜牧诗,可对绝句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学习完稼轩词,可对长短句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
3.要注意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整合。教科书前六个专题,对作品多做“散点式”赏析,到了后六个专题,则在“积累与应用”中对诗歌鉴赏方法做“焦点式”整合梳理。如“唐五代词”专题侧重对抒情方式的归纳,“北宋词一”专题侧重对炼字的梳理,“北宋词二”专题侧重对炼句、意境的总结,“南宋词”专题侧重对形象、意象的归纳,而“稼轩词”专题则侧重对用典(语典和事典)的总结。
4.要注意对诗坛、词坛大家即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的专题教学。方法应该是“焦点透视”而不是“散点透视”,即李白诗专题教学要突出“豪放飘逸”的特点,杜甫诗专题教学要彰显“沉郁顿挫”的特色,苏轼词专题教学要抓住“新天下耳目”的“新”字鉴赏,辛弃疾专题教学要紧扣“龙腾虎掷”来赏析。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时,紧紧抓住“豪放飘逸”这个核心组织鉴赏教学: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酒买醉的旷达;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班马,奔腾的黄河;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是深契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的。
5.诗歌鉴赏一般可由浅入深地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性解读,审美性品读,探究性研读。理解性解读偏重读“懂”,即了解作品写了些什么;审美性品读偏重于品“美”,即赏析作品怎么写的、好在哪里。理解性解读、审美性品读在单篇教学时较为常用。而探究性研读,如对“李白和月亮”“刘禹锡的历史情怀”“李商隐的无题诗”“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浅谈恋情与梦境交织的《小山词》”和“我看苏、辛词”等话题的探究性赏析,则更多的带有整合的意味。
6.整合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归纳法,并列式、主次式等方法、方式。鉴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把它放在“效用-比德-畅神”的“中国梅文化”的视角下观照、赏析,就是演绎法。学习完初唐诗、盛唐诗尤其是杜甫诗后,对律诗的一般特点、时代精神、美学风貌及鉴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就是归纳法。并列式一般是对难度不大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作品进行整合教学,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主次式一般是先对一两篇核心文本进行单篇教学,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辅助文本进行整合教学。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王维的《山中》,就是先对李白诗单篇教学,然后再对三篇作品进行整合教学,从而比较李、杜、王三位诗坛巨星的诗学特点。
二、共性和个性
必修教学应该强调共性阅读而不忘个性阅读,选修教学应该突出个性阅读而不忘共性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共性阅读和个性阅读的有机结合。
共性阅读多在理解性阅读层面达成,选修教学也应该注意对作品语言、形象、主旨等的理解性教学。这种侧重对作品读“懂”的教学,必修阶段老师们已授课很多,兹不赘述。
而个性化解读,选修教学更应该突出出来。
1.要引导学生涵泳讽诵。唐诗宋词的精髓,不是思辨的逻辑分析所能完全认识,也不是跛足的语言文字所能完全传达,往往只有在自己涵泳讽诵的过程中靠个体心灵的直觉体悟才能品味出个中三昧,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涵泳讽诵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品读、美读等诸法外,吟诵法又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比如学生依谱吟诵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怎能体会不到姜词音节浏美、词采华妙、词情婉转的美学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