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作者:曹勇军




  从疑难句切入,就是抓住诗中理解最有难度的句子,深入解读,使学生由一句而深入理解一篇。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理解上有困难。一般说前三联学生大致能“猜”出七八分意思来,而最后一联往往只看“音书”“一乡”,理解上会出现偏差:以为是自己的家书无法达到故乡,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浅句反而成了难句。可以从几方面来思考:首先借助注释,抓住“共来”“音书”“滞一乡”等关键词,弄懂全句的意思:一同被贬谪“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谪地,无法送达啊!再结合颈联的“千里目”“九回肠”,体会尾联表达的情感,那就是:凄苦的思念、悲愤的感叹。疑难句不仅表现为这种似浅实难的句子,还包括感情内涵复杂丰富的句子。比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作者“示”的情感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好收吾骨瘴江边”。蕴涵的感情呢?乍看是交代侄孙收尸骨料理后事,可是仔细体会,尤其是联系颔联中“欲”和“肯”体会诗人九死未悔的决心和意志,以及颈联“云横雪拥”境界雄阔的写景句,就不难从作者悲伤中体会出顽强的意志、凛然的正气和悲壮的感情。疑难句是教学中的障碍,但是疑难处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契机。
  
  三、“读”字诀
  
  诗歌理解鉴赏一般有两种路数。《易经》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曰“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就是“言”→“象”→“意”,这里提出一种诗歌的解读模式:“循言”→“明象”→“悟道”。作品有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解读的过程是由语言层到形象层,并最终尽可能地进入意蕴层的过程。刘大櫆则拎出“神气”“音节”“字句”三个概念,他说:“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提出了另一种解读模式:“字句”→“音节”→“神气”,也就是通过语言的理解,把握诵读的语气、节奏、韵律,从而最终感受诗歌的内在“神气”。两种模式的路径不同,前者侧重“象”(物象、景象、意象等),明象以悟道,后者强调“音节”,因声而得神。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最终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蕴。
  诵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既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手段,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应该充分挖掘诵读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论价值。不仅读,而且反复诵读,每次都有明确的目标预设,通过诵读推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比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可以分成三次诵读,由浅入深,理解诗歌的内容,完成审美鉴赏活动。第一遍诵读前让学生尝试画处诗歌韵脚,体会声韵背后的生活内容:这首边塞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读起来节奏急促,整齐中富有变化,产生奇特的音响效果,凸现出边塞将士开赴敌阵的紧张心理与异域风景的奇幻色彩。第二遍诵读,抓住诗中的物象、景象、意象,梳理诗歌的叙事内容和脉络。全诗分四层:第一层(1-6句):先写风沙遮天,白天的风;后写风吹石走,夜晚的风,表现恶劣严酷的环境和背景。第二层(7-9句):点明出师的原因,匈奴利用“草黄马正肥”的时节发动进攻,我军已有准备(“烟尘飞”),勇敢应战。第三层(10-15句):先整体写将军勇武的形象和军纪严明的英雄群像;后细部写战马和草檄两个细节,衬托战士的斗志昂扬,显示正义之师的勇武。第四层(16-18句)写捷报传来的喜悦。第三次诵读要求学生诵读中体会岑参诗中的“奇”字,读出其中浪漫主义的奇情异彩,获得饱满的审美体验。
  诵读形式多样,除了齐读外,鉴赏教学中还有充满个性色彩的独读、对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音读等“美读”形式。如果第一、二遍读可以较多采用齐读、大声读方式外,第三遍读建议采用个性化的“美读”方式,放大鉴赏的美学氛围和学习效果。
  
  四、“合”字诀
  
  诗歌鉴赏既要先会“拆”,学会把一首诗拆成几个基本的小的语义单位,这样才能抓住全诗的层次脉络。比如《春江花月夜》3句一韵,4句一转韵,共9韵。可以让学生勾画出诗歌的韵脚,把这首长篇歌行体拆分成9首绝句,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拆分。如果我们把诗题读成“春江/花月夜”,不大能感觉到其中诗意。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应该闭上眼睛,一字一顿,读成“春/江/花/月/夜”,5个意象像放电影似的,逐一叠加,诗意就在心中流淌起来。其实,这首诗就是这样写的:逐一点出“春江花月夜”5个字,然后反复诵读,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扣住这5个字写的,5个字中哪个字最主要,说说理由。这样鉴赏教学就有了发动力和审美通道。
  不仅要会“拆”更要会“合”,从一个关键性的总领的问题入手,带动整个作品甚至一组作品的学习。教王维《山居秋暝》,我预设了一个问题“选择哪几条路径进入这首诗”。先引用了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王维条”,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1)他靠一支琵琶曲走通九公主的后门,别人给他看《按乐图》,他马上指出是第一拍,可见音乐造诣之高;(2)他长于绘画,有一双画家的眼睛;(3)他笃信佛教,深受佛禅熏染而追求旷逸高远,善于用禅悦的方式观照山水自然,在诗中创造一种“空静”的艺术境界。这三条是进入《山居秋暝》的便捷路径。然后组织学生从绘画感觉、声音感觉来分析《山居秋暝》;接下去诵读《山居秋暝》,让学生讨论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空”“静”之美的。最后布置探究,让学生选读2-3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从色感、声感和空静之美三个方面解读并加以赏析,说说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由一首而一类,让学生初步掌握解读这类诗歌的技巧。
  学习了宋词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诗词名句,趁热打铁学会赏析名句就显得迫切而又重要。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怎样欣赏词中的名句”的学生自我小结的环节。先让学生诵读名句,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分小组交流,全班探讨,教师点评,最后总结出几条:(1)抓住关键意象和诗眼,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境界全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2)注意表达手法,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双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两句融情入景,未写词人情绪,而眷恋之情自现。(3)注意抒发的感情,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正面表现羁旅生活。孤处贬地本已寂寞难捱,何况客舍紧紧封闭于料峭春寒之中;更加之以夕阳惨淡,徐徐西下,耳畔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阵阵悲鸣,这一切岂堪忍受!景物描写注入浓重的感情色彩。这种“自下而上”的鉴赏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生成新的鉴赏技能。
  
  五、“探”字诀
  
  选修课重视拓展探究,但是不少选修课堂的拓展探究弄了一堆“链接资料”,随意拓展,任意加深,似乎不这样就不是选修课,结果抓了“拓展”丢了语文,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选修课的探究可以是“宏大探究”,比如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异同,探究李杜的不同风格和手法,等等;但更应该重视课内的微型探究,开口子宁可小一点,要求宁可明确一点,指导宁可具体一点,评价宁可切实一点,一句话,语文味足一点,便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完李杜专题,我出了个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要求学生依据专题所学的内容对出下联。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他们研读李白作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然后互相交流品评,评出自己喜欢的佳联。以下就是当时评出来的佼佼者:(1)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2)天上皓月,云间大鹏,豪放飘逸,皆成谪仙风骨;(3)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4)梦中天姥,崖间白鹿,豪放飘逸,皆叹谪仙风骨。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