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课本的解读与使用

作者:李 镗




  2.逆接,用于连接短语或分句,表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而”译为“却”“但是”。
  3.表修饰关系,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而”译为“地”,表偏正关系。
  4.表假设关系,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诸君而有志,瞻予马首可也”(徐珂《冯婉贞》),“而”译为“如果”。
  例三:被动句 主语是句中行为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被动的形式有同有异。
  相同的:1.没有被动标志,为意会被动,即主语是句中动词的受事。“他打折腿了”(《孔乙己》),“他”是“打”的受事。“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函谷关被攻占。2.用“被”字作标志。“他被开除了。”“王欣被选为党代会代表。”“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六国论》)“被”在先秦表“蒙受”之意,表被动出现于汉代,且多不引主动者。3.用“为……所”表示。“老王为家庭所累,故大器晚成。”“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为…所…”表被动,保留在书面语中。
  相异的:古代表被动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现在已不用了。1.用“为”表被动,“为”后既可引出施事也可不引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守株待兔》)2.用“于”引出施事,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3.用“见……于”式,表被动,“于”后引出施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见”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
  诊断反思课 教师参考课本第五课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中的各类病句,编制病句测评诊断表。量表选各类病句每类四个,和等量的正确句子打乱顺序相混。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判断病因、做修改,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发答案,学生互判,学生看课本第五课第三节后,结合自己做的病句测评自评反思。如学生程度差,可分两次做。先只判断正误,学了第五课第三节后,自己订正。然后再做一次带判断病因、修改的测评与反思的活动。反思活动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也可全班交流。
  “测评表”示例如下:
  
  注:以上为简表,如果每类病句选四个,共24个病句。另外,还有24个正确句子。每个病句的类型在相应的栏中用“△”标出。
  自评反思交流内容:
  1.24个错误病句判断出_______个,问题最多的类型依次为__________。分析病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修改病句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
  2.学了课本中“分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对你判断修改病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主动和同学交流了判断病句的体会吗?有什么收获?
  还有以下课型,限于篇幅仅作简单说明。
  拓展活动课 教师依据第四课第四节有关成语的内容设计拓展活动,活动内容:将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分类检索出来。要求:
  1.自己动脑筋做分类,分类要对学习有用,可以做不同的分类。
  2.把容易用错的成语找出来,注明易用错的原因(要参考本课第二节)。
  3.把成语中和文言文有关的现象找出来,做梳理。此活动的量和难易度教师要依据学生情况做调整。课堂上组织学生做自评互评(教师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内容)(参见《小学生字词能力评价教师指导手册》,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朝华出版社),交流展示。
  形成性评价内容示例如下:
  1.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一共搜集了______个,搜集的主要资料是________________,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大致用了____________时间。
  2.你搜集的成语能用不同的标准分类吗?分了_____类,分类的标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时遇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了工具书,解决了哪些成语的用法?
  4.“成语拓展学习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今后丰富自己的语汇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和同学交换成语分类表,你有什么收获?
  7.列出小组内每个同学作业的优点和进步的表现。
  还有以下课型,限于篇幅仅作简单说明。
  理解表达课 教师要求学生把第六课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知识做迁移。选择阅读测试文章(参考历年的高考卷),编制与选词炼句、修辞方法有关的训练题,让学生分析,以提高其对文本的理解鉴赏能力。选择多种形式的仿写题(参考历年高考卷第六大题)让学生表达。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要引导其尽量在课本中找解决办法,并反思学习迁移的过程。
  问题探究课 教师从课本中搜集可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方言区可探究本区方言声母、韵母、声调和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关系。声旁在形声字中表音的作用。不同类的韵脚为何可表达不同的感情(见课本第3页,涉及韵腹的舌位和仄声字)。借代为何不是造字法。笔画、部件、偏旁三者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上网搜资料(或教师提供寻求答案的有关资料),学生比较分析资料找出答案。
  小组竞赛课 教师组织几个学生仿照电视台中学生竞赛活动的形式,编写竞赛题和记分、扣分规则。竞赛题题型(指内容,如:歇后语,歧义分化等)可从一课或多课中选,题的具体内容要拓展(师生搜集),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搜集题的几个同学做竞赛的组织者和评委。阅读课本视学生情况或安排在前,或安排在后。
  设计以上课型,仅是抛砖引玉。依据的原则是:依托课本,紧扣语言,联系生活,适当拓展,突出实践。其中“联系生活”是指联系学生的语言学习、语言交际的生活,因为该选修课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突出实践”是指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因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言语活动中实现的。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10007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