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

作者:张心科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不是自然文本,而是教学文本。作为一个教学文本,编者会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其教学功能。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对选文的教学功能做过多次不同解说。本文试图根据这些解说,结合他们以及其他人编辑的传统的语文教科书,以选文《背影》为例对此进行梳理、概括,并评析其贡献和局限。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对选文教学功能存在不同认识,又不时引发“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争论,本文也对此作出分析。
  
  一、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
  
  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关于选文教学功能的解说概括为“全息”“例子”“凭借”“引子”四重。为了便于论述,下面尝试以选文《背影》为例来分析:
  1.全息。夏丏尊、叶圣陶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也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1}也就是说《背影》本身就是一个全息体,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面地学习,全面透彻地把握选文所包含的以上各种信息。传统语文教材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就是将选文当成全息体。叶圣陶为《新少年》杂志“文章展览”栏写过24篇以名作为对象的分析文章,第一篇就是《朱自清〈背影〉》{2},文中的分析依次涉及《背影》中的词语的划分、主要词语的辨明、材料的选择及其表达、全文主旨、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词语运用等。也就是说此处他是把《背影》当成“多方面的东西”即全息体来看待的。当然他的分析并没有穷尽《背影》的所有特点,如线索、结构等等。
  2.例子。叶圣陶、夏丏尊曾指出把选文当做全息体,存在着费时费力、目标不明的弊端。“从来教学国文,往往只把选文讲读,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3}“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地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4}为此他们编写了《国文百八课》, “想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将六册语文教科书按文章学知识体系分为108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文话讲文章知识,选两篇古今文章作为范例;再从文选中取例讲文法或修辞,最后结合文选对文话、文法或修辞中的知识进行设问考查,即习问{5}。可见,这里的选文只是充当某一“课”某一具体目标的例子,只要求从某一个视角来看就可以了,不必像全息文那样要求“从种种视角来看”。《背影》列为《国文百八课》第十二课的文选之一,课前的文话讲的是含蓄的和明显的两种“抒情的方式”{6},后面的“习问”问“现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和哪些叙述有分不开的关系?叙述父亲在车站买橘子的情状,把一切细微的动作都记下来,这有什么作用?{7}从文话和习问中可以看出,选文《背影》只是充当两种“抒情方式”知识的一个例证,而略去作为全息体所要学习的其他内容。另外,在他们合著的《文心》中,《背影》被认为是“描写人物的好例子”{8}。如果说学习全息文要求鉴赏整幅画,那么学习例子文只是选取构图、设色、运笔方法等某一方面来鉴赏以求获得相应的知识。
  3.凭借。叶圣陶与朱自清在合著的《国文教学》中有一篇《谈国文教本》的文章谈到“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种种的书”。{9}后来叶圣陶又说过:“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0}“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国文教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11}可以看出,这显然不是把选文当做学习文章形式读写知识方面的例子,而是着眼于读写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植和习惯的养成,虽然以“例子”称之,其实质是他们所说的“锁钥”“工具”,或者可以说是“凭借”。如果说当成例子来学习,只是选取一幅画的构图、设色、运笔方法等某一方面来鉴赏以求获得相应知识的话,那么当成凭借来学习就是通过对画作的鉴赏和照着画作临摹的过程,获得绘画鉴赏和创作的技能。把《背影》当成凭借,则是为了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朗读或默读、精读或略读以及散文文体阅读等技能。如夏丏尊、叶圣陶在《文章讲话》中分析了《背影》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几种不同的句读法”——在不同位置将上半句断成4种、下半句断成3种再与原句比较,辨析其中意味的不同。{12}如果让学生这样来学习《背影》,其实是以此为凭借训练精读的技能。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对《背影》的仿作,获得散文的立意、选材、组材及表达等某一方面的写作技能。叶圣陶、夏丏尊等人1934年编写出版的《开明国文讲义》中的选文不是作为学习文章知识的例子,而主要是作为掌握写作技能方面的凭借。他们说:“这部讲义里的文章的选录,第一第二两册注重在文章的类别和写作技术方面。”如《背影》在第一册第十二课,与另三篇选文列在一起,后附有“文话——抒怀”,在“文话”中编者用《背影》中“父亲”的6句话来解析“善于取用材料,对于写作抒怀文字原来有这样的效果”,再选取“买票上车”和“买橘子”两个场面描写来解析其中的“直写感情的切当手法”。在“文话”后的“练习”中只要求“作一篇抒怀的文字,题自定”。{13}可见,在《开明国文讲义》中《背影》其实是训练“抒怀”这种写作技能的一个凭借。
  4.引子。有人认为选文是例子的说法有局限,指出“叶圣陶意义上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意义上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是为了揭示某个现象、说明某个问题、证明某个道理”,主张“语文教材不应该仅仅是例子,语文教材更应当是引子”,可以把学生引向历史文本和现实文本。{14}其实夏丏尊、叶圣陶也强调文章的引子功能,他们在合著的《文心》中称之为“触发”——“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15}也就是说书里的文章仅仅是一个材料,可以触发学生进行与之有关联又有区别的阅读和作文。如果是语文教科书里的选文,则只相当于课堂上讨论的话题或给材料作文的材料而已。我们将选文的这种教学功能称为“引子”。如果说作为凭借是要通过对画作的鉴赏和在照着画作临摹的过程中获得绘画鉴赏和创作的技能的话,那么作为引子则是要就眼前的一幅画谈谈别的与之相关的画或再创作一幅不同的画。如将《背影》仅仅作为课堂讨论父子之爱的阅读材料或仅仅作为课外写作以父母师长为题材的作文的话题,则是发挥其引子的功能。当然,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纯粹作为引子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
  
  二、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的贡献与局限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将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概括为形式的、单一的选文教学功能观。理由有两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