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实质与实效
作者:周京昱
面对高考语文试题,我们确有许多话可说,它们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个人以为,面对当前尚不发达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正视高考语文试题,最有意义的体认也许应立足于两个“把握”:第一,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从本质上到底考什么。明乎此,我们便可能反思:所谓“三年磨一剑”,我们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罪,学生以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付出的那些辛劳是否都有意义?另一方面,哪些本该受的累、本该吃的苦,我们还没有完全体察,学生还远远没有磨炼到位?第二,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读,正确把握语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明乎此,我们的备考训练才能符合学科规律,不浅释,不冒进,不机械,不盲从,不随意,不浪漫,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扎实有效。
基于对这两个“把握”的渴求,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对2008年全国卷两套试题的认识,以利教学。
(一)
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内容不外两个字——“读”和“写”(语基则是为这二字服务的)。就阅读而言,无论古诗文或现代文,无论科学类或文学类,考查的本质要求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明辨。
在我看来,高考语文阅读试题,是多种阅读测试的综合。它以精读考查为主,还涉及对研读、品读、猜读等思维活动的考查。除此而外,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作答,还要求具备一种非常现实的阅读能力——速读能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对文本做出精确的解读,要对问题做出确切的认知,这就势必要分清信息的主次轻重——命题正是围绕着主要问题、重点问题展开的。
那么,高考阅读试题中的重点信息、精要信息有哪些呢?我想,有三个问题是解读测试文本所不能回避的:因何而写;是何主旨;有何妙处。
1.因何而写
指作者写一首诗、一篇文章的背景与动机。
【例1】(2008年高考全国乙卷第5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答案:B
【例2】(2008年高考全国甲卷第17题)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评析]
作者写一首诗、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来由。或纠正旧说,或填补空白,或有感而发……作品的写作动机,常与作者面对的主要问题、要阐发的观点密切相关。上面的例1,便是直接考查写作缘起的。文本第一段即说“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最后一段又有“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向读者介绍为人忽视的盖天学派及其重要的天文仪器——盖天仪。而那些“广为人知”的东西自然不是作者撰文的意图所在。故答案为B。上面的例2,命题者问“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换言之,即是问为什么要写到“马缨花”,或者“马缨花”在文中有何作用。文中有一段话:“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作者正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求解,才诞生了这篇文章,才有了“影中的马缨花”和“光中的马缨花”,才有了作者对新旧时代人生际遇的深切感悟。无论是科学类还是文学类,探究作者“为何而写”,常常能获取一把破解文意的钥匙。
2.是何主旨
指作者通过一首诗一篇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不同的测试文本,其旨意的表现不尽相同。
【例3】(2008年高考全国甲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例4】(2008年高考全国乙卷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评析]
无论诗歌或散文,文学作品的主旨乃作者的情感、心绪。故此,文学阅读测试必是围绕一个“情”字设问的。上面的例3,问的便是作者的“情绪”。文本后二句“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极言作者居住地的冷清、孤寂,再整合诗下注释“(作者)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环境便不难体会了。上面的例4,问的是作者的“情感”。文章开头便说:“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末段又有:“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郭小川的诗正是在这个情境下引出的。故作者有别于古人的现代眼光和积极情怀便显示出来了。整合文本信息,体会作者深邃、细腻、非同一般的情怀,是高考文学阅读测试的中心内容。
【例5】(2008年高考全国乙卷第7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答案:C
[评析]
科学类文本的主旨,表现为作者所述的科学新知及作者的学术观点。上面的例5,我们要分析的是D选项——它涉及作者写此文的观点态度。作者为盖天学派作宣传是因其长期为人忽视,并不意味着浑天学派的学说是错误的。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这两个学派都有其价值,即“两者各具其妙”。这个观点虽不是文章中明示的,但却符合事理情理,故D项的推断是正确的。科学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阅读测试中重点考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