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深圳的民俗文化陈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吴翠明
有地方标志性的文化事项等命名的博物馆,例如天津市文庙博物馆、深圳的赤湾天后博物馆、杭州余杭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等等。
第二种,历史类、综合类博物馆里的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广西民族民俗展览》,新疆博物馆的《新疆民族民俗展览》,上海市崇明县博物馆的《崇明民俗陈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泉州海外民俗陈列》等等。
民俗和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同属于一个地方的人文范畴。所有的民俗都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生存法则,具有历史性,是历史的一部分。在各个地方博物馆的历史类陈列中,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已经消逝的和当前正在消逝、沿袭或演变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历史类、综合类博物馆里单列出专题性的民俗文化陈列可以更细致、更翔实、更全面的向观众传递本地传统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将民俗陈列和历史陈列放到一个博物馆里,赋予了历史文物更丰富的内涵,可以让观众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也让过去单纯的历史类展览更生动、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第三种,在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虽然不以民俗为题或为名,但其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最著名的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香港故事》。内容中反映近现代香港居民民俗生活的比重很大。坐落于东方明珠塔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则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旧时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民俗风情。近年筹建中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历史文化陈列,也用很大的篇幅展示近代史、十三行、广东三大民系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内容。
这类展览最精彩之处就是将时空巧妙结合,具有立体感和临场感,以写实的场景糅合文物、展品、资料等,用丰富多元、不拘一格的展览手段,挟着铺天盖地的大量信息,向观众扑面而来,将其置身其中,在体验式的参观中感受历史民俗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冲击。这类陈列大多以多年大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底蕴深厚,厚积而薄发,体现在展陈上就会喷薄而出,比一般单纯的民俗类或历史类陈列显得更厚重、更丰富、更精彩。
二、深圳的民俗文化陈列
深圳的民俗文化陈列形式多样,基本囊括了前文所述的几种类型,既有专题性的民俗博物馆及其特殊形式,也有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里的专题性民俗展览,还有以民俗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内容的其他陈列。
在深圳目前近20家博物馆(含纪念馆)中,属于专题性的民俗博物馆就有客家民俗博物馆、天后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
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该馆成立于1996年,1997年9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客家民俗博物馆以始建于清代的大型客家围楼“鹤湖新居”为依托,以客家民居的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等为主要展示内容。馆内收藏各类客家文物三百多件,种类有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字画及族谱等。基本陈列有《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客家民俗风情展》等。此外,客家民俗博物馆还多次举办、承办过大型的民俗活动和文化盛事,是深圳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品牌。
天后博物馆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天后宫内,是以天后信仰为依托的专题性民俗类博物馆,是收藏天后文物和研究天后文化的重要机构。基本陈列为《天后文物展》、《南山历史文物展》。创建于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朝曾多次修葺扩建,成为广东沿海最大的天后庙,享有盛名,香火极旺。天后文化对本地的航海、商贸、民俗、华侨、移民等历史影响至深。1950年赤湾天后宫开始被拆除,至1960年被毁。1993年开始在旧址重修,1995年赤湾天后宫重光,1997年成立天后博物馆。天后古庙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天后文化也从单纯的民间信仰向广泛的民族文化演变,引起了航海、造船、建筑、民间艺术,以及文物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兴趣。
十里红妆博物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镇,属民间投资的民俗类博物馆。馆藏文物200多件,以清末民国时期的民间家具、漆器为主,全部从宁波、绍兴等地征集而来。该馆以江南文化里最具符号性、仪式性的十里红妆风情为切入点,再现了宁绍平原女子从待字闺中到风光出嫁、为人妇、为人母的生命历程。
属于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里的专题性民俗陈列,有正在筹建中、计划于2008年底开放的深圳市博物馆新馆的《深圳民俗文化展》。深圳的本土居民主要由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组成,此外还有一部分水上居民(即过去的蛋民)。深圳民俗文化发源于小农经济时代,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精华,既内涵丰富,又兼收并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复兴和创新,与时俱进,注入了新时代精神。《深圳民俗文化》陈列分区域民俗、广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习俗四大部分,以场景结合实物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近现代深圳本土居民的民俗生活。
深圳还有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其陈列内容有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民俗文化主题,例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百年中英街》,下沙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内中英街一号界碑的东侧。1995年1月中英街历史纪念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成立。1998年12月28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成立,是一座专题性地志博物馆。1999年5月1日新馆正式开馆。基本陈列《百年中英街》,在2006年经过了大手笔的调整充实,在历史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较大篇幅的本土民俗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展览复原了15个历史场景,浓缩了中英街一百年的变迁发展历史,突出了鸦片战争前沙头角本土历史和民俗文化,突出了“一街两制”的人文历史特色,首次把沙头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俗陈列中剥离,成为全市首家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的博物馆。
下沙博物馆位于福田区下沙村,属村办博物馆,是承载、展示下沙村历史与民俗文化重要基地。第一展厅为“骏马堂堂出异方”,主要介绍下沙的起源和今昔概貌,展示下沙黄氏祖先及历史名人的画像、雕塑、史书等。第二展厅为“耕山耘海八百年”,以场景加实物的形式再现了从前下沙村民的生产生活,主要展出下沙人过去使用的部分生产、生活用品,包括民居模型和农具等。第三展厅为“天下共享大盆菜”,专门展示下沙独具特色的大盆菜宴,以及舞龙舞狮等下沙沿袭的岭南民俗。第四展厅为“繁荣强盛看今朝,富而思进向未来”,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的巨大转变。
三、近年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本土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4年由深圳市文化局、财政局联手成立深圳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