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潮汕人

作者:陈汉初

祭品上;等等。
  
  潮绣
  潮绣是粤绣的一大分支,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构图均衡饱满,色彩浓艳,纹理清晰,装饰性强,垫高工艺犹如主体浮雕,绣清物异,富丽堂皇。《岭南丛述》有“清代粤绣公认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的说法。早年,潮绣工艺也大量展示于潮汕民间时年八节和游神赛会上。如正月游锣鼓,洋洋大观的标旗和擎标“姿娘仔”姑娘的绣花衣着,均为潮绣。每年正月游神赛会,“安济圣王”等老爷的神袍,必须一年一换,乡里主事者均不惜重金,聘请名师绣制,以博“老爷”欢心,保佑乡民一年平安。
  
  木雕、石雕、金漆器具
  潮汕的木睢、石雕、金漆器具,艺术高超,价值非凡。古时潮汕盛产樟木,潮汕的大小山岗盛产花岗岩。这些,都是木雕、石雕的良好用料。潮汕的木雕始于唐,盛于清,属建筑及日用品的装饰艺术。潮汕木雕有浮雕、主体雕、通雕(透雕)三种,题材有花卉、动物、人物等。木雕、石雕等普遍用于庙宇、祠堂等的装饰。而金漆器具,更是潮汕民间祭品器具不可或缺之物。
  
  彩灯、年画、纸影、灯笼、木偶、泥人、香包、嵌瓷等,无一不与潮人的节庆和游神有关。
  潮汕民间舞蹈,如英歌舞、车鼓舞、骆驼舞、蜈蚣舞、麒麟舞、鳄鱼舞、白马舞、孔雀舞、鳌鱼舞、双鹅舞、舞鲤鱼、舞九鳄、布马舞、舞狮、舞龙、耍竹龙等,都是游神赛会时的把戏。
  庙堂音乐、潮乐、潮剧、木偶戏等等,都会在时年八节中展示。每年正月至二月,各乡各里游神赛会的标旗队,有潮剧戏出,有潮乐队,有潮汕锣鼓队,还有茶担。标旗队中穿袍的乡里老大、着唐装的童佬,洋洋大观。晚间,在老爷宫前的戏台上演潮剧,做木偶戏,热闹非凡。
  在各乡各里、各家各户的大展示大评比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农副业生产、烹饪技艺和民间艺术的发育和发展。那家的猪养得又大又肥,那家的剪纸剪得又雅又细,那家的绣花绣得亦精亦美。这些,都列在比赛之中。比赢了,人们就赞那家的媳妇贤惠。所以,年终的游神赛会,实际上也是潮汕“姿娘”手工技艺和各家各户生产、生活的大比试。精、美、细,成为了潮汕姿娘家事活的最高境界,“粗细样样会”(也就是既会做家务2活,又会做手工活),成为潮汕姿娘贤惠的标准。“潮汕姿娘会做花”、“潮汕姿娘会理家”,早已声名在外。
  
  
  潮汕是古代中原移民的聚居地,因其“省尾国角”的封闭性和远离政治中心而沉积了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这其中既有古时中原的文化信息,又有早期的潮汕本土土著民族的文化信息,也有中原移民到潮汕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文化信息。虽历经战乱、动乱和政治冲击,均没被冲击掉。据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百兽率舞”的活动。其实,上述说到的民间舞蹈,不正是我国黄帝、炎帝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部落的“百兽”舞吗!另外,如舞鳄、舞鳌鱼,是潮汕先民向大海要食物、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写照。据史料记载,陈尧佐(963—1044年,北宋宰相)于宋成平二年(999年),从开封府推官转任潮州通判两年。在潮期间,他修孔庙,建韩吏部祠,率州民之秀者就学。时鳄鱼肆虐,张氏子为所吃,尧佐命吏往捕,以百夫曳之出,烹诸市,作《戳鳄鱼文》。潮人舞鳄鱼的大型场面,不正是当年“百夫曳鳄”情景的再现吗?又如蜈蚣舞,也应证了早年潮汕为“南蛮”荒芜之地,野兽、害虫等横行的事实、若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民俗活动人民最欢迎。丰收的喜悦,美好愿望的寄托,统统融入其中。它既是邻里和睦的“调节器”,又是人们奋发向前的“添油机”,在调节社会和谐方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一个国家而言,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应考虑“俗人”的需求。精英人物享受的是高雅和美名,乡村俗人需要的是热闹和宣泄。潮汕岁时节日、游神赛会,汇集潮汕民间艺术,展示潮汕民间美食,乡绅老人,成人孩童,男人女人,各有各的角色,尽情宣泄丰收之喜悦,实为潮汕民间的狂欢节。这是潮汕的乡野俗人的喜欢和需要,并一直延续至今。
  
  3 潮汕人是一个注重礼教的民系
  
  潮人把知书识理的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渗透于人的一生。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礼仪来调节人际关系,对构筑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潮汕是一个礼仪之乡,深深地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生活在这片秀美土地上的潮人,民风古朴淳厚,崇尚孝悌,敬宗孝老,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合群凝聚力,他们大都同姓、或亲邻聚集而居,由血缘、地缘凝聚而成,团结互助,共同抗拒自然灾害,克服种种困难。潮人宗亲观念强,凝聚力大,对外尤其表现得团结,其历史渊源悠久潮人社会的家族和家庭,均将礼教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族有族规,家有家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从上学到结婚、生子,从喜庆婚宴到丧礼送终,都有一套礼仪以此,强化和喈氛围,凝聚人心。
  现在,潮汕民间还盛行“出花园”的风俗。潮汕人出花同,不沦男女,到15岁(虚岁,实际是14周岁)那一年,孩子的父母亲都要为他(她)举行“出花园”仪式。时间一般在农历3月~7月择日举行。孩子长到15岁那年,孩子的父母首先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求神问卜,选定一个与孩子的生辰八字没有冲突的日子作为出花园的日子。如果算命先生说该孩子出花园与孩子的生辰八字相冲,就不宜出花园,便另举行简单仪式。出花园的时间,大多选在七月初七(七巧节)举行,少数选择在七月十五(中元节)。
  潮汕民间出花园的礼仪程序,依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体的程序是:
  出花同那一天,出花园的孩子要穿外公外婆新缝制的新衣,脚着外公外婆赠送的红木屐,显得潇洒成熟,并躲在屋子里,不能踏出家门。
  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预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肝、肚、肾、心、各取一点煮成猪内脏汤,并下点糖,让孩子吃。寓意有两种说法:一说小孩到了15岁,要“换肠换肚”意思是说,要抛弃不成熟和肮脏的东西,增添新的知识,以成人的姿态出现;二说寄意祈望小孩长大成人后有“肚内”,即知书识理,明白事理,懂得忠孝节义,待人有度、成熟。猪肠、肝、肚、肾、心,都是猪腹里取出来的,潮汕俗语称“腹内”,衍生语称“肚内”。
  将三牲、果品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筊竻上;
  请出公婆神的神炉;
  由父母指点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就撤去,以后就不再拜公婆神了。
  出花园咬鸡头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