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潮汕人
作者:陈汉初
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鬓。”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颚下须。”那位老人情不禁地说:对得好,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那以后,潮人就认定孩子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象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让他(她)咬鸡头。
孩子出花园,请客送礼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家的亲戚,要送礼物。出花园那天的午餐,备丰盛菜肴宴客。孩子家的乡里“亲人”(指祖宗同—房头的“房脚内”人)、邻居、“老大”(乡里中的长者),要备“粿仔”(沙河粉,上面盖上一张染红的,切成四方形,用上汤做成沙河粉汤)馈赠,以此来酬谢亲朋、长者对孩子的关爱。
除出花园外,潮人还有嫁女、娶媳妇、生孩子满月、丧礼等风俗。这些礼俗,看来繁复,但却很有文化意蕴。潮人把知书识理的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渗透于人的一生。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礼仪来调节人际关系,对构筑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所以潮汕人特别热情好客就是来源于此。
4 潮汕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系
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色文化。随着潮人播迁海外,潮汕善堂文化也带到潮人侨居地,远播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各地。
乐善好施是潮汕人的传统。在哦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潮郡辖地灾多民穷,穷人、灾民无数。社会的绅士善士,自觉组织多种形式的救济机构。一是育婴堂,雇乳妇喂收养的弃婴;二是养济院,收养无钱治病的贫苦病人;三是癞民所,收养患有麻风病患者。这些组织,体现了潮地人民从善乐施、关心他人、热心公益的文明行为。
潮郡地方志书有载并被奉为乐善好施的祖师爷——大峰祖师,是潮人乐善好施的先行者。宋宣和二年(1120年),他从福建游缘至今潮阳市和平乡。时逢干旱,田园欠收,瘟疫流行,饿孚遍野。为救乡民,他设坛祀拜,为民消灾降幅。同时还利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民治病,解救苍生。和平乡畔的练江,天隔两方,交通不便。他助人为乐,发动绅民善士捐资修建和平桥,为民造福,深得民众爱戴。但因年事已高,操劳过度,遂坐化圆寂。和平乡人民修建大峰祖师庙纪念他。为了弘扬大峰祖师助人为乐的精神,潮汕各地先后建起了施医赠药、广济贫病的善堂,并把大峰祖师作为神祗供奉起来。这就是潮汕独特的“善堂文化”。潮地善堂至全盛时达500多座,善堂大多供大峰祖师神祗,但也有供奉吕祖、玄天上帝、华佗先师、虱母仙等神祗的。这些善堂大体利用人们对先人善举的敬仰作为号召力,发动社会各界乐捐。这些善堂利用善士乐捐的资金,广施善举。举凡恤死救生、救灾扶贫、施医赠药、兴力、义学等义举,均活跃着善堂善士的身影。国际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指出: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色文化。
随着潮人播迁海外,潮汕善堂文化也带到潮人侨居地,远播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各地。清光绪二十年(1896年),有一个叫马润的潮阳县人移居泰国,随带大峰祖师塑像一尊,以保佑旅途平安。到曼谷后,将大峰祖师像供于永顺昌镜庄楼上。据考证,这是旅泰华人拜膜大峰祖师之始。清宣统二年(1910年),侨领郑智勇等发起募捐,捐赠地皮于曼谷市,在拍抛猜路建起了大峰祖师庙,其额匾书:报德堂。从那以后,大峰祖师成为泰国之潮汕人以至泰华民众普遍崇拜神祗。1937年,报德堂已正式注册成为慈善机构,蚁光炎先生连任三届董事长。1939年1月21日,蚁光炎先生不幸遇难后,才由23岁的郑午楼先生接任。在董事长郑午楼先生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慈善事业越创越大,其资产已达几十亿铢,赠医施药、救灾救贫、育人培才,声名显著,取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泰国各族人民赞赏,泰国王室、官府支持,其善信远至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37年创建华侨助产院,1939年扩大为华侨医院,1979年扩建22层楼大厦。1994年,由报德堂发动,得到全侨支持,成立华侨崇圣大学,为迎接新世纪的来临作了有意义的准备。1997年始建新义山和万人墓,1996年建成大峰祖师庙,1997年建设一座现代化火葬台。2000年华侨中医院七层楼大厦奠基,该院现已建成,为中医中药在泰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5 潮汕人是一个团结拼搏 商贾巨富辈出的民系
在古代,潮汕侨批业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外潮人爱国爱乡的情怀。在现代,潮汕大地最美的建筑是华侨捐资建设的学校。
潮人创业奋斗,首先是从祖宗认同、群体认同、团结凝聚开始的。潮人每到一地,往往借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成立组织,相互照顾支持,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和事业的发展。潮汕人这种注重团结、注重协作的精神在近代潮商中得到充分体现。随着潮人奔走外地,尤其是往来海外,这种认识更进一步得到强化。凡潮人所到之地,均有同乡会、联谊会、宗亲会、商会等组织,形成了强大的“潮州帮”。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潮商。潮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潮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以至世界各地,成为当地拥有巨大产业的商帮。海外有李嘉诚、谢国民、郑午楼、陈有汉、林百欣,国内有黄光裕等。第二、三代潮人后代以至新移民,也出现了不少名人。如澳大利亚首任女市长林丽华、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的女婿谢若谷、法国巴黎第一位华人副区长陈文雄,均为新一代潮人的代表。这些旅外潮人,赤子之心常在,他们惦记着家乡,怀念着祖国,积极参与和支援家乡的建设,救灾恤难,乐善好施,捐赠家乡教育、慈善事业,投资家乡建设,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古代,潮汕侨批业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外潮人爱国爱乡的情怀。在现代,潮汕大地最美的建筑是华侨捐资建设的学校。李嘉诚先生是潮汕海外潮人的杰出代表,他除捐巨资在家乡建设被誉为“高校建筑艺术之花”的汕头大学外,长期热心支持国内公益事业,历年累计捐款达40亿港元。其中1991—1995年捐资1亿港元,资助163万残疾人康复,其中有107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6700万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及婴幼儿服用碘油丸,预防了智力残疾的发生。他捐资6000万港元实施的重点面向中西部地区贫困残疾人的社会工程“长江新里程计划”取得很大的社会成效,为贫困残疾人重新开创人生新里程,他们中的有些人装上了假肢,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有些人得到培训,实现了就业,不仅改善了生活状况,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李嘉诚还曾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开设宁养院,为癌症病患者提供疼痛控制、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善终服务。李嘉诚还深深认识到国内不少地方人们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山区,有些人终其一生不曾看过医生,有些人处在吃了饭就吃不起药,吃了药又吃不起饭的窘境。因此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他又想出了医疗扶贫的办法。1998年5月,他决定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汕大医学院及其5所附属医院联合派出医疗扶贫队,对全国贫困地区实施医疗扶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医疗队足迹遍及粤、闽、赣、桂、黔、滇、藏等广大地区,把医药和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无偿送给那些最需要扶助的贫困家庭和病人身边。李嘉诚报答桑梓,从来不图名利,他一直谢绝用他的名字为任何他所捐建的大厦、医院、学校命名。有一次,他在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看到多项设备写有“李嘉诚先生捐赠”字样时,马上叫人把它刷掉。但家乡的人民、祖国的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李嘉诚的。汕头的汕头大学附属医院,汕头人通常不称其正式名称,而是叫“李嘉诚医院”。可见,李嘉诚在家乡的功勋,已深深地刻在家乡人民的心坎中,铭记在家乡人民的记忆中!
本文作者,汕头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汕头市社科联主席、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