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潮汕人

作者:陈汉初




  潮汕是一个礼仪之乡,深深地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生活在这片秀美土地上的潮人,民风古朴淳厚,崇尚孝悌,敬宗孝老,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合群凝聚力。他们大都同姓、或亲邻聚集而居,由血缘、地缘凝聚而成,团结互助,共同抗拒自然灾害,克服种种困难。潮人宗亲观念强,凝聚力大,对外尤其表现得团结,其历史渊源悠久。
  潮汕人,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之一。主要居住区域位于广东省的东部,与江西、福建交界的韩江下游三角区,即历史上的潮州府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以及梅州市的大埔、丰顺二县,现有人口约1000万。除此之外,还散居我国各省以至海外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潮汕人,也约有1000万,即所谓海内1000万、海外1000万,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民系。
  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人群,并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风民俗。
  潮汕,地处祖国南海之滨,与闽、赣二省毗邻。潮汕平原,是韩江、练江、榕江的冲积层。据推算,潮汕沿海海岸线每69年向外扩展1英里。潮汕人现在居住的大部分土地,古时为汪洋大海。潮人聚居在广东省之最东端的祖国南海之滨,处在北回归线与祖国南滨海岸线的交岔点上,即所谓“省尾国角”。潮人很依赖海,居住、耕种的土地靠江河冲积;有冲积才有生存空间,才有人口的扩张。鱼是潮人主要的肉食品。鱼,要向大海捕掠。潮人把下海捕鱼叫“讨海”。对于潮人来说,海既是“绝境”,又是“生路”。为了求生,不少潮人葬身于大海;台风、海啸、巨浪,吞没了不少生灵。潮人在陆上找不到生路,就向海要,下五洋“讨海”,或飘洋过海,远渡重洋。所以,潮人常有深陷“极地”之感,危机意识、拼搏精神是潮人特有的民性特征和文化品格。
  潮汕平原,北依揭岭,南濒南海,溪流交错,韩江、榕江、练江犹如三条银带,使之与粤闽赣紧密相连。这个独特的地域特征,赋予潮人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动,在这种文化意蕴的环境中,潮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系特质:
  
  1 潮汕人是一个顽强保留着中华民族原生态的民系
  
  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
  
  潮人先民来自中原,其先民有的是征战士兵,有的是举家而迁的灾民,有的是因家族或村落争斗而被迫南迁的难民。他们有的举族而动,有的合家而行,在长途迁徙中,扶老携幼,同甘共苦,历经颠簸,方达潮地。但在这个“蛮荒”之地,等待他们的是艰辛的环境。在古代,潮地冬天酷寒,夏天温湿,自然灾害严重,台风、海潮侵袭,鳄鱼、瘴疠为害,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到了唐代,潮地仍处荒凉落后状态,常被目为“蛮荒瘴疠”之区,以至成为朝廷谪宦逐客之地。“风雨瘴昏蛮日月,烟波魂断恶溪时”;“恶溪毒瘴聚,雷电常汹汹”。这些诗句,是谪贬至潮的朝廷高官对潮地的描述,它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映衬出这些高官被谪贬的坏心境。就连潮地的树木,也被称为“瘴树”,五颜六色的鲜花被称为“恶花”。
  潮地先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风、雨、雷、电、天体运行等自然现象,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既不能解释,又不能战胜,所以便认为万物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神明在主宰着,遂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
  《东里志》(陈天资,明万历二年)云:“粤俗尚鬼,祠庙兴矣。”潮地存在着成千上万的大小神庙,从古至今,历经兵戎战乱、自然灾害、人为浩劫,建了遭毁,毁了又建,顽强地保留至今。分析潮地神庙的神祗,其祭拜对象,大致包括六个方面:
  
  对日、月、星辰的崇拜
  古人认为,日是宇宙的中心,日神羲是众神之主。原始神话以日为题材的故事特别多。如羲和生日、浴日、驭日;扶桑木上有日,每天由乌鸟背着巡行天空;羿射九日;夸父追日等。屈原在《天问》中曾反问道:“九天之际……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潮人称太阳为“天公”、“天恩公”。正月初九为“天公生”。人们把对“天公”的崇拜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各家各户门设“天公灯”,初一、十五日拜“天公”。各种庙宇前设“天公坛”,拜“老爷”之前,必须首先祭拜“天公”。这些都反映人们对太阳、星辰普遍崇拜的心理现象。
  
  
  在我国,民间还传说月神名叫常羲,并被视为女星神祗《庵溽综×孺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月有二”。早在先秦时期,就把月亮作为祭祀对象的“六宗”之一。秦汉以后直到现代,由于嫦娥奔月神话的传播,嫦娥便成为月神。从春秋时期到清代,历代帝王均有在京城西郊设月坛祭月的秧内靼剩"焘药闵》忝充庹枉绘脑×卸框×倜窆[订躬伴哏僭杰稣枢题燧券品之外,则团圆月饼也。……西郊夕月,乃国家之明禋之大典也。”清代以后,这个风俗便逐渐淡化了。但从中原移居南海之滨的潮人,却至今仍保持祭月的习俗,俗称“拜月娘”。到了八月中秋夜,从农村到城市,每当月亮升空之际,家家户户都摆着供桌,备有柚、水果、芋头、月饼等,顶礼祭拜,祷求平安。可见,潮人对月的崇拜心理是根深蒂固的。
  
  对大地的崇拜
  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了人类。大地包容万物,使人类得以安居乐业。因此,我国古人对土地的崇拜跟对上天的崇拜—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皇天后土,是主宰人类命运的两个神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拜天祭地。《孝经》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偏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土地神也和人间的官吏一样,划地而治,各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周礼》说:“二十五家置一社”。古代的时候,大约25户人家就要合伙修一座土地庙,所以土地神也叫社神,祭社神以酬谢地球对人间的恩赐。潮地村村设有土地庙,户户供有“地主爷”。每家每户,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要拜“土地爷”。
  
  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由于古代人对自然天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便认为风有风神,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火有火神,闪电有电母。世代居住南海之滨的潮人,称主宰潮汛之神为水父水母。每年九月初三和十月初四涨大潮时,沿海先民特别是渔民,都要在江河汇合处祭拜潮神,俗称“水父水母生”。另外,民间还传说风神为男性长者,其名为飞廉。他的长相是“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雨师名萍翳,传说“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雷神称为雷公,传说雷公形象恐怖、吓人,鬼头、鸟嘴,两肩生翼,左手持鼓,右手执锥,以锥击鼓,便是打雷。雷声隆隆,可以打人。至于雷电娘娘,在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形象是,身披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