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接触英美

作者:郭 丽




  实际上,日本人应对外患,往往遵循着从“攘夷”不成到“师夷”,然后励精图治伺机“制夷”的逻辑。西力东渐以来,起初曾出现过主张断绝与外国的一切联系,排除、打击外国势力的排外主义论调。幕府于1825年颁布“异国船只击退令”,命令沿海各藩对前来近海的外国船只一律开炮轰击。不过,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压力,幕府一贯采取慎重态度,认为无必胜把握不宜轻举妄动。鸦片战争的消息传来,幕府认识到炮击西方船只的危险性,随即废除了“异国船只击退令”。黑船来航后,即使批评幕府怯弱、因循守旧的攘夷派,也不再强硬地坚持开战。幕末以来,日本也曾有过与西方国家直接进行军事较量的尝试。在萨(萨摩藩)英(英国)战争中,萨摩藩因不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大炮而损失惨重。既然打不赢,日本人便转而求其次,从“知己知彼”开始,进而“师夷长技”,再图“百战不殆”。饶有兴趣的是,越是那些在严重的较量中战胜了自己的异文化,越能获得日本人的崇拜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而,日本大规模引进外来文化常是在异文化的压力之下与之对峙、较量而失利之后进行的,近代日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也不例外。如此特性,使日本民族总能在历史转折的关头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注释:
  〔1〕〔2〕〔3〕〔4〕〔5〕〔6〕〔7〕〔8〕〔9〕〔10〕〔22〕《郭嵩焘日记》第三卷,光绪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3、771、125、548、611、356、771、814、857、137、876页。
  〔11〕〔13〕〔16〕〔17〕〔18〕〔19〕(日)村垣范正:《遣美使日记》闰三月二十八日,《遣外使节日记纂辑》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29年初版、1971年复刊,第91、100~103、108、115、96、120页。
  〔12〕〔14〕〔15〕〔20〕(日)玉虫左太夫:《航美日录》闰三月二十八日,《西洋见闻集日本思想大系66》,岩波书店1974年版,第95~96、107、148、31~32页。
  〔21〕《郭嵩焘奏稿·条议海防事宜》,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345页。
  〔23〕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4页。
  〔24〕(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25〕(日)铃木孝夫:《何为“国际化”》,《福泽谕吉年鉴》17,财团法人福泽谕吉协会1990年版,第107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