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鲁迅的一个世纪

作者:朱 正




  1933年4月11日鲁迅日记:“是日迁居大陆新村新寓。”在这之前半个月,3月27日日记:“下午移书籍至狄思威路。”就这十个字,石一歌的生花妙笔就把它铺衍成一篇《秘密读书室》,说“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了。……鲁迅在家里存放和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就非常不方便了”,“于是……租了一间房子,专门收藏他的书籍,并作为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秘密读书室’”。“多少个漆黑的夜晚,鲁迅来到这里,用纸张罩着电灯,聚精会神地读着读着”。“街上囚车飞驰,窗外寒风呼啸,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光辉驱散了阵阵寒气,温暖着他的全身”。如此等等。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鲁迅书多,如果全部搬到大陆新村新寓里去,占地很大,一家人住着那一套房子就嫌局促了。于是在迁居之前先租定一间房子堆放一部分藏书。从他写给友人的一些信件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唐弢向他借书,他回信说:“《清朝文字狱档》本有其书,去年因嫌书籍累赘,择未必常用者装箱存他处,箱乱而路远,所以不能奉借了。”(⒁76)1936年3月7日致沈雁冰信:“礼拜一日(按:3月2日),因为到一个冷房子里去找书,不小心,中寒而大气喘,几乎卒倒,由注射治愈,至今还不能下楼梯。”(⒁42)可见房间里的箱子是乱放的,找书很麻烦,且都是不常用的书,路远不能常去,房间里又冷,稍不小心即受寒气喘……除了确实另租了一间房子存放书籍之外,有哪一点同石一歌所说的相符呢?这样把一切生活琐事都政治化,和实际情况相距就远了。
  
  五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鲁迅渐渐回到他应有的历史定位上。他卸下了“亚圣”的冠冕,也解脱了当棍子的使命。人们对于这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的研究,让他的文学遗产和思想遗产,永远在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事业中发光发热。
  (附记:文中所引鲁迅文章,是据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鲁迅全集》,加圈的数字表卷次,圈外的数字表页码。)
  
  注释:
  〔1〕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转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3〕《蔡元培书信集》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7页。
  〔4〕王元化:《思辨短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5〕转引自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6〕《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7〕〔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8、618~619页。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2页。
  〔10〕载广州《鲁迅世界》2001年第1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