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作者:韩建业
四、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遗存,在北部以偏早的平谷上宅第3层和偏晚的密云燕落寨遗存为代表[20],在南部以镇江营新石器第二期为代表。该阶段尚未有直接的14C数据,按照其他地区后岗类型的数据,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600~前4000年。
陶器均以夹砂的圆腹釜、钵、盆、壶、镂孔支脚、镂孔足鼎为主,红顶钵、盆多为泥质,明显承袭镇江营一期类遗存;新出现的陶敛口壶、勾状小纽罐以及带状红彩等,则属豫北冀南后岗类型因素。早段还保留了较多的抹压条纹筒形罐等“上宅文化”成分。陶器仍素雅单纯。可能与农业有关的磨制石斧增加,仍流行石磨盘、石磨棒,与狩猎有关的细石器明显减少,还见有与捕鱼有关的网坠等。其经济方式应当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作为补充。
该阶段文化格局上最大的变化是北京南北部文化趋于一致。究其原因,应主要缘于黄河流域文化的北向扩展。这使得北京地区大部成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借此而对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出现大量红顶钵类器物。总之,北京文化的中原化为东北地区文化最终纳入整个“中国相互作用圈”奠定了基础。
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3500年。这时,北京地区文化呈现基本“空白”或者十分衰弱的状态,以至于尚未发现明确属于该时期的代表性遗存。而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此时文化却有空前的发展:以晋南豫西地区为根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周围不断施加能量,不但使得仰韶文化各类型的文化面貌空前一致,而且其影响也北逾燕山,东达海岱,东南至江淮,南达江湘,这与《史记》所载黄帝所至之处何其相似!在庙底沟类型越太行山东向扩展的背景下,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后岗类型宣告衰败,河北平原地区除磁县钓鱼台等少数与庙底沟类型近似的遗存外[21],大部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北京地区也不例外。北京以至于冀西北一带,在古史传说中属于“涿鹿”之地,则这一文化巨变或许就是“涿鹿之战”的具体反映[22]。或许正是由于庙底沟类型所代表的黄帝势力的东北向扩展,才使河北平原的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使北京文化空前中衰。
五、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在北京地区分布着以昌平雪山一期为代表的雪山一期文化[23]。同类遗存还有镇江营新石器第三期遗存、海淀燕园遗存等[24]。根据对雪山和燕园遗址木炭标本的测定,分别为公元前3640~前3374年和公元前2858±100年,显示其绝对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600~前2900年[25]。
雪山一期文化在北京地区的兴起,标志着北京文化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陶器中加砂陶明显多于泥质陶,以褐色为主,灰、黑陶少量。崇尚素面,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少见绳纹等拍印纹饰。彩陶图案有垂带纹等。陶容器绝大多数为平底,少数带圈足,不见三足器,种类主要有素面侈口罐、素面高领罐、高领壶、筒形罐、弧腹盆、敛口钵、豆等。装饰品有石环等。这时北京南北部的些许差别,比如南部陶器多夹云母等,不过是局地环境略有不同的反映。从石斧、石锛、石凿、石磨盘与石磨棒,以及细石器镞等工具的发现来看,其经济方式应以农业为主,兼有北方式的狩猎。
雪山一期文化分布在燕山南北的海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本身有早、晚期之分。各地的雪山一期文化遗存有着基本一致的文化面貌,如葬俗多为较宽短的土坑竖穴墓,有少量偏洞室墓;墓主人均仰身屈肢等。但也存在地方差异,早期以河北平山中贾壁类遗存为代表,可称为中贾壁类型[26];晚期海河流域以河北容城午方早中期遗存为代表者可称为“午方类型”,在西辽河流域以敖汉旗小河沿遗存为代表者可称为“小河沿类型”。北京地区的雪山一期文化属于晚期的午方类型。从来源看,雪山一期文化早期的中贾壁类型,应当是在冀中地区正定南杨庄一类遗存的基础上,受到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变异发展而来[27]。进入后期,又从滹沱河流域北上至北京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西辽河流域,融合和代替了原红山文化,使西辽河流域的文化发展方向出现逆转。不过就现有资料,还不能显示出来自滹沱河流域的午方类型是否融合了北京当地庙底沟类型阶段的因素。
雪山一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晋中义井类型、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类型的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容,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这是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首次真正表现出地方特色的时候。以北京为基点向西辽河流域的扩展,又是雪山一期文化颇为强盛的证明。虽然暂时还缺乏聚落形态和墓葬方面的资料,但从其多元及强势的文化特点可以推测,当时的北京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可能明显加强,北京文化已迈开了走向文明社会的步伐。正是在雪山一期文化的强势作用下,燕山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东北地区文化最发达的西辽河流域与中原文化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对“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巩固和发展自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大约公元前2900年以后,北京地区农业文化基本中断。实际上,此时从内蒙古中南部的岱海地区到整个西辽河流域,都出现文化中衰现象。推测应当有以狩猎采集为生计的人群长时期占据这片广大地区,他们在北京文化史上的意义还无法恰当估计,但以前长时期积累的文化传统又一次面临中断,却是不可小视的事情。
六、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在北京地区分布着以昌平雪山二期为代表的雪山二期文化[28]。同类遗存还有镇江营新石器第四期遗存。该阶段没有直接的测年数据,根据周围龙山时代文化的年代,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前1900年,但下限也可能更晚。从镇江营H1388出土的鼎足看,上有多个指窝纹,与二里头文化早期者类似。故其下限有可能晚至二里头文化,绝对年代或许可晚到公元前1800年。
北京地区雪山二期文化也有早晚之分:早期仅见于镇江营新石器第四期的早段,陶器多素面,有绳纹、篮纹,以夹砂褐色为主。晚期以夹砂和泥质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皮陶、灰陶和里外透黑的纯正泥质黑陶。素面和磨光陶不少,也有不少绳纹、篮纹、旋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划纹、戳印纹等,出现轮制器物。陶容器有平底、圈足、三足器,种类复杂,有双鬲、翻缘、、鸟首形足鼎、甑、深腹罐、矮领瓮、豆、高领壶、高柄杯、曲腹盆、平底盆、双腹盆、平底碗、折盘器盖等,还有装饰品环。从功用来说,专门化程度很高,仅炊器就有五大类之多,用作盛储器的盆有三四种形制。龙山时代是个陶器普遍灰黑化的时期,但北京地区却有较多褐陶,实为一大特色。从平底盆来看,为轮制褐色,轮制技术和南部地区无异,只是烧成的时候偏好氧化焰。从石斧、石刀、石锛、石凿、石磨盘与石磨棒、陶纺轮,以及细石器镞、刮削器等来看,经济应以农业为主,兼有北方式的狩猎。尤其是石刀的较多出现,为农业发达的明证。
和后岗二期文化一样,雪山二期文化有翻缘、、深腹罐、平底碗等常见于河北平原的因素,也有贯耳器、轮制风格、黑陶及鸟首足鼎、矮领瓮、高领壶、豆、高柄杯、折盘器盖等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因素,还有少量双鬲等北方地区老虎山文化因素[29],这说明其主要成分来源于中原海岱地区,也有北方因素。雪山二期的一件方格纹筒形罐,将中原龙山文化常见的方格纹拍印于东北文化区早先流行的筒形罐之上,土洋结合,十分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