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北京市大兴新城北区8号地考古发掘报告
作者: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一)墓葬形制
明代墓葬共7座,编号为M6~M12,除M8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外,其它均为小型竖穴土圹砖室火葬墓。
M6位于发掘区中部,方向约185度,开口于第②层下,墓口距地表约1.05米,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圹砖室墓。土圹南北长1.37米,东西宽0.97~1.04米,深0.75米。墓室偏于土圹东。墓室南北长0.88米,东西宽0.70米。墓壁残高0.36~0.41米,用青砖错缝平砌7层,至第8层内收,平面摆成近似菱形,似开始封顶。顶部已塌。墓底青砖平铺,上有烧骨和铜钱。墓底南北长0.54米,东西宽0.40米。另在墓室的南部有一行东西向的墙砖,砖面距墓口0.20米,以青砖残块砌制,残存两层,东西长0.88米,宽0.16米,其用途不详(图一三)。出土有开元通宝1枚、嘉熙通宝1枚、圣宋通宝2枚、元丰通宝1枚。
M10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开口于第②层下,墓口距地表1米,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圹砖室墓。土圹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1米,深0.90米。墓室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10米。墓室四壁用青砖残块错缝平砌,残高0.54~0.66米。墓室东西两壁为斜壁,层层内收,南北两壁稍直。顶部已塌。墓底南北长0.90米,东西宽0.80~0.86米。墓底青砖铺地,在墓室西部设一象征性棺床,南北长0.88米,东西宽0.22~0.30米,高于东部铺地砖0.05米。墓内残留部分烧骨,并随葬铜钱淳化元宝1枚、元通宝1枚、皇宋通宝1枚、治平元宝1枚、嘉熙通宝1枚、熙宁重宝1枚、洪武通宝1枚(图一四)。
M11位于发掘区中西部,开口于第②层下,墓口距地表1米,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圹砖室墓。土圹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30米,深0.56米。墓室南北长0.90米,东西宽0.68米。四壁残高0.20~0.36米,用砖块竖砌或平砌。顶部已塌。墓底部用残砖块平铺一层,其上发现烧骨和铜钱,有开元通宝1枚、皇宋通宝1枚、圣宋元宝2枚、正隆元宝2枚、大定通宝1枚(图一五)。
(二)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皆为铜钱,计有唐代的开元通宝3枚,宋代的淳化元宝1枚、元通宝1枚、皇宋通宝3枚、治平元宝3枚、嘉熙通宝2枚、圣宋元宝4枚、元丰通宝1枚、熙宁重宝1枚、政和通宝1枚,金代的正隆元宝2枚、大定通宝(背申)1枚。元、明者有:
至大通宝1枚,标本M9∶1,方穿,楷书,对读。直径2.25厘米,穿径0.6厘米(图一二,9)。
洪武通宝4枚。方穿,楷书,对读。标本M12∶3,背文纪重“一钱”,直径2.1厘米,穿径0.6厘米(图一二,10)。
五、结语
北京大兴新城北区8号地发现的这8座陶窑中,所属Ⅰ式的3座和所属Ⅱ式的4座的窑室底部(窑床)大致都为近方形或长方形,不同之处在于烟道的内部结构,前者烟道数多为2条,后者多为3条。从西安和洛阳地区发掘的汉代陶窑可以看出,汉代中期前后,窑室平面大多数为方形或长方形,两个烟道;汉代中期以后,窑室平面绝大多数为长方形,三烟道[1]。因此,I式陶窑的时代多为汉代中期前后,Ⅱ式陶窑的时代可能多为汉代中期以后。属于Ⅲ式陶窑的Y4残存部分与东周王城东汉晚期Y1[2]结构相似,因此Y4的时代也大约在汉代晚期。综合以上分析,此次发掘的8座陶窑的时代为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此次发现的陶窑,不仅大多结构清楚,而且还出土了一些陶器口沿残片,这将会有助于汉代陶窑方面的学术研究。
汉代墓葬M1和M3共出土铜钱47枚,其中有新莽钱“货泉”和“大泉五十”, C型和D型五铢钱具有东汉五铢钱的显著特征。另外,M1出土的连弧纹镜与西安荣海住宅小区东汉晚期墓葬M1出土的连弧纹镜[3]相似,M3出土之简易博局纹镜与西安雅荷智能花园东汉中期墓葬M9出土的简易博局纹镜[4]形制相近。M1出土的陶奁与北京怀柔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Ⅰ式奁[5]相似,都为平底、带盖,盖顶部隆起,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腹部为斜壁,后者为直壁,据此可以判断M1和M3的时代应为东汉中晚期。另外M2、M5的墓葬形制与M1、M3相近,而多室墓M4的形制是东汉中晚期比较流行的墓葬形制,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此次发掘的5座汉墓的年代大约为东汉中晚期。
M1和M3曾遭盗掘,出土器物位置已不是原状,不过有些器物的位置可能与下葬时的位置相去不远。两面铜镜都出土于M1和M3墓室北侧,而墓主人残存腿骨位于靠近墓道的南侧,我们可以推测,这两面铜镜下葬时可能是置于墓主人胸部或头部附近。东汉中晚期的铜镜多见“长宜子孙”、“长宜高官”、“家常富贵”等吉祥铭文,而M1出土铜镜的铭文为“百子千孙”,比较罕见,可能为汉代铜镜的新发现。
此次发掘的火葬墓形制基本一致,都是先挖好土圹,然后在土圹内用砖石砌垒墓室,墓室内有烧骨,并随葬有铜钱。这6座火葬墓用砖块垒砌,杂以石块,随葬品仅有铜钱,应是平民墓,而其中M7、M10和M12中出土有“洪武通宝”,说明这批火葬墓的时代大约为明初。我国在宋元时期各地广泛实行火葬,火葬之俗相当盛行[6],辽金元时期的火葬墓在北京地区发现的也较多。据明史记载:“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7]可见元代的火葬传统延续到了明代。而明清以后,朝廷禁止火葬,使火葬习俗渐趋衰微,但有的地方仍有沿用[8]。这批火葬墓的发现表明,在明代初年的北京地区依然有火葬习俗。
领队:袁进京
发掘:于璞、金俊波、郭安林等
绘图:张济发、杨科民
拓片:刘小贺、石志刚
执笔:于璞、韩鸿业、李春山
————————
[1]a.唐金裕:《西安市北郊汉代砖瓦窑址》,《考古》1964年4期; b.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的古窑址》,《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 c.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古窑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3期;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1期; e.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北官的勘探及其南面砖瓦窑的发掘》,《考古》1996年10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7期。
[3][4]程林泉、韩国河:《长安汉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5期。
[6]徐苹芳:《宋元时代的火葬》,《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9期。
[7]《明史》卷60志36礼14“士庶人丧礼”条。
[8]杨存田、陈劲松:《我国古代的火葬制度》,《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