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邹韬奋的最后岁月

作者:陆茂清




  
  追认入党备令后死者伤神
  
  以后月余,邹韬奋进入垂危阶段,常有昏迷现象。稍有清醒时,就以乐观的神情,回忆在新四军根据地的愉快历程,流露出对红都延安的深深向往,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感谢与他接触最多的周恩来,对夫人、子女说:“恩来先生是我毕生最敬爱的人。”
  延至盛夏7月中旬,邹韬奋已失去了语言能力,也难以动弹了。21日骤发高热,进入弥留状态。
  23日,他从长时间的昏迷中醒来,艰难地微睁双眼,嘴巴翕动,像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便以手指在席子上比划着。
  沈粹缜把一支钢笔塞到他手里,又将本子送上,托起他的右臂。他吃力地移动钢笔,本子上显现了几乎难以辨认的3个字:不要怕。
  “知道了,知道了。”沈粹缜凑到他耳边,“先生尽可放心,我们什么都不怕,谨遵先生的嘱咐,努力奋斗。”
  邹韬奋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又昏睡了过去。
  天不假年,1944年7月24日7点20分,邹韬奋停止了呼吸,与世长辞,享年50岁。
  早在新四军特使徐雪寒第二次来沪看望时,就曾与上海地下党商量过邹韬奋的后事,拟定一旦病故,对外严加保密,以防敌人捏造谣言玷污其声誉。故而邹韬奋逝世后,就以“季晋卿”的名义,采用旧式丧仪,披麻戴孝将其遗体送往上海殡仪馆暂厝。考虑到日伪或许已探知邹韬奋患的是耳病,为迷惑敌人,曾耀仲医生在死亡证明书的“死亡原因”一栏上,填写了“肺炎”两字。
  不日,上海地下党指派徐伯昕,随带邹韬奋的遗嘱,去苏北报丧。
  9月28日,中共中央向邹韬奋家属发来唁电:
  惊闻韬奋先生病逝,使我们十分悲悼,接读先生遗嘱,更增加我们的感奋。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牢流亡,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全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中共中央的唁电中宣布,追认邹韬奋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遗骨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痛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我党的光荣。
  10月17日,新华社在延安公布了邹韬奋逝世的消息,《解放日报》发表《悼邹韬奋先生》社论,颂扬他的不朽功绩与斗争精神。
  噩耗传处,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军民,纷纷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延安各界两千余人,在边区政府大礼堂集会追悼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悉数参加,毛泽东亲题挽词: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朱德的挽词是:
  爱国志士,民主先锋。
  在重庆的宋庆龄、林伯渠、郭沫若等人,冲破当局重重阻力,发起了由各党派、团体数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众多青年学生不顾特务恫吓阻拦,毅然走进会场,奉上挽联、鲜花,向邹韬奋遗像默哀致敬。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致送了挽联:
  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那怕冤狱摧残,肖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
  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后死伤神。
  八年抗战降下了胜利的帷幕,1946年7月22日,邹韬奋的遗体以礼移葬上海虹桥公墓。新中国建立后的1967年7月,又隆重迁入上海龙华革命烈士公墓,供后人永久凭吊瞻仰。 责任编辑杨小波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