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

作者:张志强




  此外,一般认为,一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不能放在It be ... that ...结构中作信息中心(强调)成分,用主语补语作信息中心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当that ...从句是以系动词be结尾时,也就是说,系动词be后的表语(主语补语)也不能放在该句型中作中心(强调)成分,如He is a teacher就不能转换成It is a teacher that he is。 但是,以下几句在爱尔兰非正式英语中却完全可以接受,虽然语法学家认为它们有些拙劣:a) It is a lecturer that I am now. b) It is very tall you are. c) It was teach English in a school that he did at that time. 夸克等,《英语语法大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1—1912页。 
  另外,以下几个It be ... that ...结构句均不能归入旨在强调句子某一部分的It be ... that ...结构句和it作形式主语、that 引导真正主语的It be ... that ...结构句:a) It is high time that such problems were solved.(这些问题早该解决了。) b) It is time that the children were in bed / went to bed.(孩子们该睡觉了。)c)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英国谚语:再坏的鸟也不会弄脏自己的巢。)d)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英国谚语:路长必有弯,事久必有变。) 
  It be ... that ...结构句用法多变,英国谚语中的情形更为复杂,准确理解有赖于知悉它们的出处和具体用处,刘云波“英国谚语中一种特殊句型的翻译” 刘云波,“英谚中一种特殊句型的翻译”,《中国翻译》,1994年第1期。一文提供有一些有益的论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总之,由于It be ... that ...结构句的复杂性,要想准确理解其用法、把握其意义,仅凭句法分析是不够的,语境观照必不可少。
  
  三、言语语境的介入与语义调控
  
  上文我们已经谈到It be ... that ...结构句并非总是强调一个句子的某一部分、特别是It be后边的部分,这一点只有将该结构句语境化后才能看清,必须要看该句型所使用的具体环境(特征),即言语语境,也就是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说的言语事件(speech event)的环境,Brown &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p.38.它不仅仅是语言语境,还有非语言语境。夸克等人认为,多数情况下,该结构使得句子产生了两个重心,说话人主要强调哪一部分,要依语境来决定。如在以下对话中:A: You should criticize his callousness. B: No, it is his callousness that I shall ignore. B给两个词加了重音,一个是callousness,另一个是ignore,而后一个是“新信息”,其重音又更强一些,是说话人要着重强调的部分,他要强调自己不是要去“批评”而是要“不予计较”。夸克等,《英语语法大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9页。人们在说话中要强调某一部分时,除了用特定语法结构外,声调语调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汉语皆然。其实,许多时候单凭句法分析而不考虑语境因素并不能得出一个句子的确切句意。在注重语境这一点上,P.A.Erades关于It be ... that ...结构句的一些论述,颇能给人以启迪。在他所著的Points of Modern English Syntax(《现代英语句法问题集》,孙铢、陆国强、徐烈炯译)一书中,他所举的一个例子是:It was in 1886 that Lewin published the first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actus.(那是在1886年,列文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研究仙人掌科植物的书。)他说,在这里我们不给时间状语以重音,“何必重读呢?何必提高音调呢?并没有人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也没有人提出反对。” Erades,《现代英语句法问题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356页。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语境在句子重音的分布上起着重要作用:不给时间状语以重音,是因为没人怀疑这个时间的正确性,所以不需要强调它;我们可以推论出的是,如果这句话是在与人争论中所说,如果说话人要对所讨论的成果的发表时间提出异议或是纠正某人的说法,如说这句话的人要表达“成果发表的年代不是1776年,而是1886年”时,那他无疑会给这一时间以重音以示强调,这时我们就要将这句话译为:正是1886这一年,列文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研究仙人掌科植物的书。
  从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It be ... that ...结构句中It be后面的部分是否是言者要强调的部分以及言者要强调的究竟是哪一部分,都要依据具体语境而定,尤其是在It be后面的部分是一个时间状语时更是如此。依据夸克等,像It was at 9.15 this morning that the government proclaimed a state of emergency. 这样的句子,“不大可能是因为叙述者希望突出时间附加状语:这种篇章安排恰恰是为了把高潮置于句末。” 夸克等,《英语语法大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0—2021页。It be后面的重音通常是自然获得的,其意图并不都是在强调时间,句子的较重信息多包含在that后面的部分中的。因此,我们应该力求避免一种误解,认为所有It be ... that ...结构句中It be后面的部分一定是该句强调重点之所在。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强调句或是强调了哪一部分的依据应当是该句的诸多语境特征,该句型的语义要受言语语境特征(语境变量)的调控。
  
  四、语境特征分析框架与翻译及译评
  
  笔者曾在讨论汉诗英译及其评论时提出,海姆斯(D.Hymes)分析“言语事件”是开列的主要语境特征,应当成为我们翻译和开展翻译批评的主要参照系。张志强,“语境特征分析与汉语古典诗词英译评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海姆斯认为,要想透彻分析某个言语事件(笔者认为,翻译也是言语事件,是跨语际、跨文化的言语事件),必须参照该言语事件发生的语境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1. addressor(发话人);2. addressee(受话人);3. topic(话题〔内容〕);4. setting(场景〔时空〕); 5. channel(渠道〔媒介、交际方式〕);6. code(语码〔所用语言及其风格〕);7. messageform(信息形式); 8. event(交际类属);9. key(交际效果);10. purpose(交际目的)。海姆斯并建议,对于某一特定交际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上10种特征中,抽选出我们认为必需的几个特征加以分析,就像语音学家在分析音素[b]的特性时从该音素总的语音特征中依据所需抽取若干来描述该音素一样。Brown &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p.38—39.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