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以幽默承载痛苦

作者:林莎萍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宁》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征及主题特征,从叙事手法、“反英雄”人物塑造、存在主义哲学主题的思考等三个方面着手,展示小说的黑色幽默艺术魅力。
  关键词:纳博科夫 《普宁》 黑色幽默
  
  概述
  
  《普宁》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继《洛丽塔》之后的又一部英语力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处处体现错位感的主人公。同时,幽默的语言附带着黑色的、悲哀的成分。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糅合了悲剧和喜剧的色彩。在悲喜交加的氛围中,读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主人公的滑稽与怪癖报以一笑,又对普宁的不幸深表同情和怜悯。读者在冷隽的幽默中体味主人公的苦涩人生,在深刻理解主人公的不幸和悲哀的基础上把握人生和存在的意义。纳博科夫在《普宁》中大胆运用了当时尚未盛行的黑色幽默手法,为黑色幽默小说于60年代在美国的崛起奏响了前奏。
  黑色幽默小说是美国文坛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显著的文学流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审美价值。从修辞手法看,该术语运用了“逆说”(paradox),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实为合情合理。“黑色”与“幽默”似乎水火不相容,然而,正是这看似矛盾实则完美的结合,造就了小说艺术史中光辉的篇章。通过夸张的幽默、嘲讽手法影射生存环境的混乱、荒谬和给人带来的窒息感,黑色幽默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感到既诙谐又悲哀,笑之余未免深悟其中的悲凉。那么,幽默何以是黑色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黑色幽默的内涵呢?一方面,黑色幽默具有幽默的属性,是充满智慧的笑的艺术;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式的轻松、欢快、爽朗的笑,黑色幽默带来的是无奈、苦涩、悲伤的笑,是染上了“黑色”的幽默,而这黑色,就是深藏于幽默情绪之下的绝望和痛苦。在黑色幽默的语境下,人类的痛苦和不幸也成为开玩笑的对象。关于黑色幽默的定义众说纷纭,评论界也难以达成共识。《大英百科全书》称其为“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从该定义我们可以把握黑色幽默的双面性特征。“黑色”与“幽默”之间是深层内涵与表层形式的关系,即以幽默为载体,承载痛苦、悲观或绝望,以喜剧手法处理悲剧主题。因此,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具有喜剧形式和悲剧意识,亦悲亦喜的艺术形式和文学体裁。下文将结合黑色幽默小说的相关艺术特征,探讨《普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以及小说蕴含着的对人生与存在问题的思考。
  《普宁》讲述的是一位俄裔美籍教授在温代尔学院执教期间的生活经历,记载了一个身处异域文化的局外人的辛酸、不幸和悲苦。普宁生于一个生活较富裕的俄国医生家庭,俄国革命期间流亡至欧洲,然后又辗转至美国,在温代尔学院当俄语教师。故事以普宁乘车至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作讲座开始,以同事讲述他赴克莱蒙纳演讲却拿错稿件的趣闻结束,照应了小说的开头,其中描绘了他的生活细节以及与周围人士的交往,还穿插着关于逝去的美好岁月的回忆。置于反映流亡知识分子的文学中,《普宁》的故事情节似乎没有特别之处或鹤立鸡群的理由,但整体的黑色幽默效果以及娴熟的创作手法和语言运用使这部小说归入经典之作。
  小说的黑色幽默色彩首先反映在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上。小说与主人公同名:“普宁”(Pnin),读音类似英文单词“Pain”,折射出作品的主题内涵及人物命运,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人的失落和困境一贯是黑色幽默小说重要的主题,而这部小说主人公的经历留给读者的思考以及普宁自身对生活的两次感悟都验证了这一主题。普宁饱尝生活的失落和悲苦,在新的环境中又显得无足轻重和渺小,身为教授,在讲座上他的名字都被主持人念错:普尼恩。因此,主人公和小说的名字定下了小说的可笑可泣、可喜可悲的基调。而黑色幽默的整体效果和创作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尤其体现在叙述手法、“反英雄”人物塑造、存在主义哲学主题等三个方面。
  
  一、叙述手法
  
  《普宁》在叙述方法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具体反映在类环形叙述结构、作者与叙述者及小说主人公之间紧密的联系、新的时空概念等方面。小说由七个章节组成,前六章聚焦于普宁在新大陆的经历,反映了他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第七章则是叙述者真正亮相的舞台,至此读者也理清了叙述者与普宁的交往经历。纳博科夫喜欢制谜,在《普宁》中也不例外。小说首尾呼应,结尾情节与第一章的开篇遥遥相望,看似一个环形。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说的结尾与开篇部分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这是因为叙述者与考克瑞尔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实为两个不同的版本,有所出入。“现在嘛,”他(考克瑞尔,笔者注)说,“我要讲给你听另外一段普宁的故事:他在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站起来演讲,却发现自己带错了讲稿。”(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宁》,梅绍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以下正文中有关这部作品的引文将只标出页码,在引文后的括号中标出。) 在“我”的叙述中,普宁确实乘错了车,至于讲稿,虽然没有在第一章中交待演讲的具体情况,却明确指出普宁把三份讲稿都放进口袋,以防万一,“从而以数理必然性挫败任何失误”(p.21)。两种说法终究都属叙述者之言,孰实孰虚,孰真孰假,难以断言,叙述者的可信度也因而大打折扣,成为我们所熟悉的“不可靠的叙述者”。至此纳博科夫所设置的结构之谜也得以解开:小说结构并非一个起点与终点合而为一的环形,而是一个盘旋的类环形结构。
  《普宁》叙述手法的精妙还在于作者、叙述者与主人公三者身份的交叉重叠。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者常以小说人物的形式出现,并充当故事的叙述者。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主人公往往具有与他相似的身份,或者是大学教授,或者是诗人作家。《普宁》的叙述者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维奇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一个全知叙述者,对小说情节有全局的把握。作者纳博科夫与叙述者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名字有重叠部分,他们都是俄国流亡作家及大学教授,都对昆虫学和捕蝶感兴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叙述者就是纳博科夫本人”(注:Lawrence L.Lee,Vladimir Nabokov,Boston:Twayne,1976,p.126.)。
  主人公普宁与作者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出生于圣彼得堡的相当体面的家庭;经历过俄国革命,背井离乡流亡他国且走过同样的流亡路线;同是大学教授、喜好普希金的诗歌;普宁初恋情人米拉是犹太人,深受德国纳粹党的迫害,而纳博科夫的夫人也有同样的遭遇,不得不举家离开欧洲前往美国。小说作者、叙述者与主人公身份相似重叠,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中三者界限模糊的特点。作者把握全局,但不涉足小说内部情节,于是,他找到了与自己情形极为相似的“替身”,以叙述者口吻观察和描述生存环境及其中的人物,并让读者从细节中欣赏喜剧片断、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叙述手法方面,黑色幽默小说作家打破传统,使小说情节弱化并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为了突出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黑色幽默小说采用了新的时空概念,“以时间旅行、星际旅行等方式无限扩展,开拓新颖的视角,又以幽默的语言、滑稽模仿等方式重新定义历史,使小说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概念模糊化”(注: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3页。)。《普宁》的叙述方式具有双重特色。总体上小说按照物理时间线性发展,记录了普宁于1950年至1955年间的人生经历。但小说各个章节内部的生活片断并非流水账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充满了跳跃性和灵活切换的特点,以一种叠式和多层次并驾齐驱的结构推动情节迅速展开。作者的拍摄镜头快速转移,对不同场面进行跳跃性描绘,并把它们并置,犹如一幅由五颜六色的马赛克组合成的拼图。在第三章的第七节中,短短的三四页内容便包含以下众多的画面:普宁喝闷酒,出席在学院举办的晚会,观看电影,(电影内容未叙述完)普宁在林中漫步,生日宴会,斯大林投票,房东琼与女儿回家……画面摇摆不定,扑朔迷离,对于笔触的转换,作者没有任何提示,任读者随作品人物做穿越时空的旅行。纳博科夫在小说中使用了时空蒙太奇艺术,让读者感受现在与历史、现实与梦幻并置的奇妙效果。普宁的思想和活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相互交错,美好时光的逝去让普宁不堪回首过去,但是在对故乡、亲朋好友和恋人的回忆中,他寻求生存的意义及心灵的慰藉。每当心脏病复发的时候,眼前的场景或事物把普宁带回到记忆或梦幻的世界,让他同时生活在现在和过去。在作者的时空蒙太奇手法中,普宁的意识穿越时空,生活镜头迅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作者摒弃了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传统叙述方式,打破旧的时空观念的限制,强调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