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是译著还是原著

作者:葛校琴 季正明




  他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扮演了思想启蒙者的角色,后来他又转向幽默性灵的创作;他扮演激进主义知识分子角色,也扮演保守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历时态中,他扮演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角色,共时态下,他激进中有保守,保守中有激进,时时体现出他的“一捆矛盾”。他足迹踏遍欧美大陆,中英文俱佳,被西方誉为“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作家”,但有一段时间却被国人遗忘。
  林语堂也是一位很难归类的作家,归入中国文学,他与许多中国作家不同,其出名首先在国外,其成名作都是英文作品。即使Moment in Peking获诺贝尔奖,那也不是汉语文学的诺贝尔奖(赵毅衡语);如归入海外英语作家之列,他与谭恩美、汤亭亭等又不一样,他有更深的中国文化情结。国内林语堂研究专家对其身份的定位是:他在海外架构的是跨文化的文化身份,但其用力在国内,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从一开始,林语堂就是一个无根的文化游子身份。与鲁迅等人比较,他更少一些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负,更多一份对大千世界的好奇。这在他一生的文化探寻中鲜明地体现为:经常越出中西文化典律的疆界,呈现为非中非西,既西又中的边缘化性质。”(注:李晓宁,“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刊《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
  由于语言的障碍,国内学者对林氏的研究很不平衡,很多研究侧重林氏在国内活动方面的介绍,对其在海外的活动则介绍得很少,因此国人对林氏的身份认同往往只基于他国内的时代背景和他写的大量中文散文等,尽管有诸多学者对其文化身份从个人的、政治的、跨文化的角度已有认同,但国人或者说一般读者还是形成了自己对林氏的身份认同:林语堂是一个中国作家,是一位有点小资情调的文人,是提倡幽默闲适生活指南的作家。他大量闲适性灵小品文广为传播,并为中国读者所喜爱。在这个物质世界,他那道家的人生态度为富裕后的市民大众追求闲适生活提供了思想参照;他那清顺自然娓娓道来的文风更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豁达文人。对于他是否用英语创作,对国人来说无关紧要,他用优雅的汉语阐述细微精深的中国文化,这已足以构成一个典型中国作家的要素。尽管林氏“双脚踏东西文化,一心作宇宙文章”,这不但没有改变其在国人眼里的中国文人形象,反而使他显得更为国际化、更为达观而被人们所喜爱。国人对林氏文化身份的认定,与其边缘化文化身份的认同是相错位的,这也是形成文本错觉的关键性原因。
  
  结语
  
  小说《京华烟云》是译著,并非原著。国人之所以将《京华烟云》视为林语堂先生原著,有其客观原因:媒体和专家的误导、长期无视翻译和译者的作用等。而造成该文本错觉的关键原因是:1)Moment in Peking 的反常规创作带来的反常规翻译,即原著内容和语言的错位带来的译著语言形态的回归;2)林语堂“非中非西,既西又中”的边缘性文化身份与国人认同林氏中国文人身份之间的错位性,使读者想当然地将《京华烟云》视为林氏原著,再加之译家张振玉在还原小说的历史文化上所做的查证、核实和再现都使得《京华烟云》这部小说读起来更像“原著”。
  (葛校琴: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 季正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副教授,邮编:21003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