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是译著还是原著

作者:葛校琴 季正明




  摘要:小说《京华烟云》是张振玉据林语堂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译出之译著,但却经常被误认为是林氏原著。对《京华烟云》这种文本错觉,除了媒体和专家的误导以及无视译者作用的传统翻译观念等成因之外,关键性成因则是该小说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错位性以及林氏边缘性文化身份与国人对其中国文人身份的错位性认同造成的。张振玉翻译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还原则使译著看起来更像“原著”。
  关键词: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 文本错觉 错位
  
  电视剧热播带来小说热销
  
  2005年,根据林语堂原创Moment in Peking改编的《京华烟云》电视剧,创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最高收视率。该44集电视连续剧,由张子恩导演,赵薇主演,2005年11月在央视开播。此时,江苏台与湖南卫视也同步推出由赵雅芝1988年主演的旧版《京华烟云》。当时,央视8点档,江苏台夜间档,这样的安排,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对这部剧的热情。观众顺着看、比着看,回味着、期待着。据央视当时的收视率统计,《京华烟云》电视剧单集最高收视达到12.92%,超过之前《亮剑》最高11.08%的收视纪录。央视影视部副主任傅思说,这个收视成绩在央视近几年的电视剧中都是最高的。(注:见“突破央视纪录《京华烟云》成为‘单打’冠军”一文,刊2005年11月29日《新京报》。)
  但不难发现,1988年版和2005年版的《京华烟云》在再现“原著”上存在巨大差异:旧版整体塑造接近“原著”,而新版则是一部全新的电视剧,改动很大。林语堂研究学会顾问王兆胜在做客网易时对此颇有微词:“新版《京华烟云》是一个现代的闹剧,和林语堂原著的精神主旨差别很大,基本上把他的很多东西都改掉了,可以说是用现代人的观念来改编的,民国的情调完全没有。”他又说:“赵薇演姚木兰是个笑话。赵薇没有神韵,仅仅只是眼睛大,精神气质上缺乏书卷气,在赵薇身上看不到文化的深厚积淀。……林语堂笔下的木兰有英气,有血性,到了关键时刻拍案而起,赵薇显然太平淡、太甜软了。”(注:见王兆胜做客网易视频,题为“林语堂专家专访:赵薇演木兰是一个幽默”;亦见http://culture.163.com,2005年11月25日。)尽管如此,新版电视剧还是得到了观众的热捧。
  在这个电视传媒发达的时代,电视剧的热播不可避免地引导着观众的阅读嗜好。电视剧与原小说的巨大差异,不但没有使观众失去对电视剧的兴趣,而且还激起了人们对小说的好奇。之前,中文版小说《京华烟云》尽管有多个版本出现,但发行量却并不可观。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才真正迎来了小说的热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小说的英文本和中译本在大陆再版发行。尤其是中译本在大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销。2005年5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林语堂的英文版Moment in Peking;6月,(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张振玉翻译的上、下两卷本《京华烟云》中译本;7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语堂女儿推荐的、译家张振玉最新修订的中文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经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京华烟云》电视剧为图书的热销推波助澜。“仅一个月,《京华烟云》销量就达两万册,比旧版本两年来的销售总量还多”。并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分销部出现了脱销状况,零售商催促出版社紧急加印,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时,《京华烟云》也悄然登上了全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一部译著,登上汉语畅销书的排行榜,确是非常难得的。
  
  文本错觉
  
  需要指出的是,中文版《京华烟云》并非林语堂原著,而是台湾张振玉的译著。电视剧只是与译著同名。由于媒体和出版社在宣传和介绍《京华烟云》时都冠以林语堂大名,如“根据林语堂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林语堂的原著《京华烟云》”等,而不提译者张振玉,使很多读者(包括一些学者)误以为《京华烟云》就是林语堂本人创作的中文原著,并将译本风格视为林氏写作风格:
  
  看完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心沉静下来。原以为我的口味已经十分后现代了,这样传统的章回故事不会再打动我,没想到仍有一种激动不期而至。看来小说的好坏与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写作并无太大的关系。五四一代作家,抛开鸳鸯蝴蝶派的现代章回体小说不说,已经完全拒绝了章回体这一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林语堂曾经是五四时期的文坛健将,以反传统而著称。何以会重操章回体这一传统小说的写法呢?这其实与他的长处(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意识有关(原文如此。笔者认为“意识”二字应放到括号内,“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应打上引号)。在林语堂的意识深处,章回体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后来香港的金庸同样采用章回体小说形式写作武侠作品,也取得了成功。(注:见《林语堂卷》,张立国编著,蓝天出版社,2004年,第121—122页。)
  
  这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首辑包括鲁迅卷、胡适卷、郭沫若卷、张恨水卷、茅盾卷等等共17册,在封面上附有“知名学者作家评点,北大教授权威推荐”的字样。该学者不仅将张振玉译的章回体视为林语堂所为,而且还给了一个十分“堂皇”的理由:是与他的“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有关;并说这是该小说成功的原因,而且还拿金庸章回体武侠小说成功的例子为佐证,可见该专家对林氏原著一无所知,错将译著当原著了。
  林语堂的原创是面向英美读者的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之前,在赛珍珠邀请下,林语堂写了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1935)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1937)两本英文著作,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林语堂的创作热情。他萌发了通过翻译向西方推荐《红楼梦》的想法,但《红楼梦》距现实生活遥远,于是,在1938年至1939年间,他创作了Moment in Peking这部与《红楼梦》在文化或内容上有契合之处、但在形式上却无甚关系的反映现代中国的小说。
  细读林氏原著,读者不难发现,无论从小说的叙述之繁简还是结构之布局,其预设的读者对象都是十分明确的。内容上,Moment in Peking通过描绘曾、姚、牛、孔四个家族的错综关系与复杂变化,揭示中国近代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之间四十年的历史,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扫描”;而小说的生活场景转移和社会风云动荡均“以道家精神贯串,以庄周哲学为笼络”,这也正是林氏要向西方人传达的中国人的文化道德理想。为英美人阅读方便,书前设了附页,说明人物间的关系和中国人名作何发音的解释,如一些特别称谓如“太太”、“小姐”的读法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等。赵毅衡指出:看一下这本小说的英文本,或任何中文译本,就可以明白此中奥妙。这本小说为英美读者所写:复杂的事情简化,简化的事情还要仔细解释。在中国路人皆知的风俗人情、社会情况,对中国读者一挑即明,这本小说就得一一说来。(注:见《对岸的诱惑》,赵毅衡著,知识出版社,2003年。)可见林语堂对此书期望的读者是心知肚明的。
  该小说的布局与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也是截然不同的。英文原著Contents为三个部分,简明扼要: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