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福克纳的文学场景

作者:托马斯.S. 海因斯




  
  一
  
   福克纳小说中的人物和福克纳一样,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尤其是那风靡全球的希腊复古风格中的各式各样建筑物情有独钟。福克纳相信,这些建筑,即使是破损不堪,其象征作用也是南方文明进程的较强动力。希腊复古之风兴于十九世纪中期,系属浪漫主义,是新古典主义运动长链中的最后一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源于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并于十七、十八世纪北上至法国、奥地利、德国等,逐渐形成了较为浮华绚丽的巴罗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稍后,这种建筑风格又传入英国,继之则是美国。比起其他国家来说,英国和美国受巴罗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较小,而受更早期的、相对单纯的文艺复兴的影响则较大。要说对英国和美国建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后期以简明、朴素的作品传世的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迪恩(Andrea Palladio,1508-1580)了。他偏好矩形面、穹顶的建筑式样。他的拱式罗马风格建筑,是在希腊横梁式 建筑的基础上变化而成,个性鲜明,一直是十九世纪早期英美建筑方面的时尚先锋。
  历史学家利兰·罗斯(Leland Roth)认为,美国立宪政体“是应用启蒙哲学的试验品。它否认君主专制政体,试图恢复笃信人类理应生存的自然社会。所以美国的建筑师摒弃巴罗克-洛可可式复杂的建筑式样,而力求简约、朴素、体现最初人类文明状态的建筑风格也就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从罗马共和国那里借用了大量的政治形式和术语,所以美国最早采用罗马建筑的风格,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特别是在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和本杰明?拉特罗布(Benjamin Washington)的作品和华盛顿国家首府的规划建设中,这种罗马式建筑占绝对主宰。
   十九世纪中期复兴的崇尚简洁、纯朴、前罗马式的希腊建筑风格,一方面是罗马复兴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是针对罗马推崇前几代的建筑样式而做出的最敏感的反应。这样,希腊和罗马古建筑式样的异同就更为突出。古希腊的横梁式建筑和罗马横梁拱式相结合的建筑除掉外观上和几何上的不同之外,还有就是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促成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农村,对希腊建筑的偏爱。总体上说,罗马建筑宣扬的是城市建筑的并置、倾轧、冲撞,就像是古罗马城;而希腊建筑则强调静谧、抽象、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分离,就像是雅典的卫城。
  
   十九世纪早期受希腊脱离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进一步激发,希腊复古之风发展成了遍及全球的风尚,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包括美国的角角落落。而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他们在建造或使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时,决不囿于考古学上所界定的“希腊”与“罗马”的概念。然而对尤为推崇哲学的南方人来说,希腊建筑的吸引力不仅仅是一种新美学时尚的吸引。在美国南方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村社会结构,人们喜欢把显要的建筑建在相对宁静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促成南方更喜欢希腊式的东西。即使是在二十世纪,福克纳也曾告诉过一个朋友说:“我极想去希腊,那儿是我们一切善之来源。”
  
  二
  
   福克纳的拉斐德县上最好的希腊复古式建筑就是吕克昂学院了,坐落在密西西比大学的校园内。门廊宽敞、宏伟,六根硕大的门柱是爱奥尼亚式①的,由闻名全国的著名新古典主义派建筑师威廉·尼科尔斯(William Nichols)设计。尼科尔斯也是密西西比州府和密西西比市政大厦的设计者。福克纳在《修女安魂曲》中,就用上了这两个地方,并对之进行了一番分析。尽管福克纳对吕克昂学院景仰有加,但在其作品中却只字未提。其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在约克那帕塔法这个相对应的小说世界里,福克纳把密西西比大学安排在了杰弗逊镇,而不是附近的“牛津”镇--其实大学就位于牛津镇上。而这一点也恰恰可以作为证据之一来证明小说中的杰弗逊是由几个地点拼凑而成的,至少也是以里普利县为基础的(尽管这样问题经常被人提及但却未被充分认识到)。里普利位于牛津以北约五十公里处,而这个距离正好与杰弗逊和牛津之间的距离相差无几。
   在福克纳的个人生活中还有一处希腊复古建筑,虽然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这就是大学教堂,位于牛津以北四英里的密西西比的希尔大学里。这座教堂优美、简洁,砖砌而成,门廊阔大,柱子是多利斯式的。教堂后面原本有个供奴隶走的门廊,后来拆除了,只剩下了两个小得多的白色门状物,直冲门廊,悬于空中,高高耸立;门廊外面的楼梯也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教堂从未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扮演角色,但是却在他的婚礼中派上了用场。1929年,福克纳就在这所教堂里和埃斯特尔?奥尔德姆(Estelle Oldham)举行了婚礼。
  
   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建筑物要数县政府大楼了。在《修女安魂曲》中,福克纳就认为政府大楼不仅是法律和正义的象征,而且是精神、心理和建筑的中心,是生命为之不停旋转的中心。“政府大楼是全县的焦点,是全县的中心。它独处市中心,时隐时现,如天际的一抹孤云,云影华硕,远及天边;它冥想,它忧思;它是一个象征,可以衡量;它高如流云,固若磐石;它统领一切:是一切弱小的保护神,它阻止一切激怒和贪欲,但却是一切报复和希望的贮藏室和监护人。就在那个夏天,它一点点地拔地而起。”
   如今,大楼的设计者为谁已无人知晓,但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大楼承包商戈登(Gordon)和格雷顿(Grayson)设计并建造的。大楼于1840年1月12日竣工,耗资两万五千一百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后来,福克纳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认定, 这座大楼的设计者应该也是“塞特潘百里地”的设计者, 一位法国建筑师。因为作为最伟大的私人房宅的“塞特潘百里地”和政府大楼十分相似。在《修女安魂曲》的重要一段中,福克纳强调说,全县的房屋建筑中,政府大楼“最早落成……周围有护栏,挂着缕缕钓线。建筑师把房子建在了橡树丛中,对面有小酒吧、商店、广场和小型喷泉。不仅政府大楼的结构如此,小镇的结构也是如法炮制,它向世人宣布:‘今后的五十年,或许你一直在试图改变这一切,你会将其称之为过程,但是你不会成功……你永远也不可能摆脱这一切。’”
   然后,福克纳又将政府大楼与稍大一点的城镇相联系,这恰恰以充足的理由证明福克纳对城镇规划的兴趣。这一兴趣可能部分来源于他的外祖父查尔斯?巴特勒(Charles Butler)。巴特勒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曾考察并规划设计了牛津镇。政府大楼位于“四角广场中心,周围店铺林立,有两层楼高。楼上是律师事务所,医生诊所,牙医诊所,周围还有寄宿旅社和礼堂。学校、教堂、酒馆、银行、监狱也都各就其位,井然有序”。事实上,牛津广场有六条路通往周围,从中间出发,南北各有一条,四角亦各有一条。而福克纳的杰弗逊广场只有四条排列井然有序的路,是从政府大楼四边的中心延伸开来的:“四条林荫路,宽展、笔直、向四方延伸,延伸,形成一张大路相交、小路相汇的交通网,延伸到城镇的每个角落。”政府大楼就是古代“宏伟设计”思想在边陲城镇密西西比的具体体现。
   《修女安魂曲》中,政府大楼的建造过程是:“八根大理石柱子,先由意大利货轮运往新奥尔良,再由蒸汽船运至密西西比,然后到了维克斯堡,再换乘小型蒸汽船至亚祖县、森弗劳尔和塔拉哈奇,然后到了尹凯摩图比的旧码头--该码头属塞特潘所有,然后又从这儿装上牛车,走十二英里的路,最终才到了杰弗逊。这两个相同的四柱门廊,南北两侧,各置一个。阳台都是新奥尔良的锻铁栏杆。其中南侧的阳台就是1861年萨托里斯首次穿上联军军服所站的地方,而下面的广场正是当年里士满军官集合、宣誓就职的所在。后来萨托里斯就率领这队人马攻取了弗吉尼亚。1863年,北方军队放火焚烧了广场和商业区,而政府大楼火里逃生,幸免于难,但也决非是安然无恙。四周是断壁残垣,烟熏活燎的痕迹随处可见,但它仍旧巍然矗立着,真可谓是斧砍不断,火烧不摧,炸药炸不毁。门廊上的屋顶没有了,柱子经战火熏烧也到处是斑斑点点的,内部一片狼藉。但问题不大,它还是稳稳矗立在那儿,甚至巴黎建筑师放在里边的铅锤也一点没有受到影响。所以重建时,人们的工作只是加盖两层楼房,重新铺上地板,再盖个新屋顶。这次加盖的是园屋顶,四面有钟表,可以报时和报警。这样,广场、银行、商店、律师事务所、医生诊所、牙医诊所都恢复一新。”而事实上,战后的政府大楼建于1870年,由威利斯-斯隆-特里格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并建造。同时该公司也为牛津以北的密西西比县的圣斯普利斯和田纳西州的玻利瓦尔县设计了两座同样的政府大楼。
  
   虽然福克纳的作品中杰弗逊政府大楼遭战争劫掠破损很少,可事实上牛津镇的政府大楼破坏得却很厉害,而且,杰弗逊广场是四条街道,而牛津广场有六条街道。但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两者所处的环境甚为相似,是现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
   继政府大楼之后,大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也相继涌现,而以约克纳帕塔法贵族们的希腊复古式建筑群最为壮观、豪华和令人印象深刻。在福克纳看来,这些建筑是一类人群的象征,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象征。尽管这些人自身也有瑕疵,养育他们的社会也丑态万千,有奴隶制度,且黑白等级森严,但福克纳仍十分羡慕他们,并尽力仿效。正如杰弗逊和约克纳帕塔法是现实生活中密西西比几个城镇的融合体一样,福克纳笔下人物的宅第也是北密西西比现实生活中各式建筑的融合。
  密西西比当地最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就是一种近似正方形或者说是长方形的一层或两层式房屋。这种房屋的一侧或几侧都有一个四柱走廊。前门或边门上方还有一个小门,通向一个小阳台。窗户紧闭着,通常漆成墨绿色,有防暑的功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装饰,与白色墙壁相映成趣。这种简朴的房屋通常还有一种装饰就是二楼阳台上的锻铁栏杆。一楼大厅的两侧有起居室、书房、餐厅,如果是一层式房屋,还有卧室;如果是两层建筑,卧室就在楼上,中间有楼梯盘旋而上。在十九世纪中叶,这种房屋结构在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田纳西等州甚为流行。福克纳时期,这种式样的房屋在牛津和拉斐德至少有十二处,有几处门前是六柱或八柱走廊,显得奢华、宏伟得多。
   战前,在牛津,人们一提及四柱走廊式房屋,就会自然联想到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他于1840年左右跟随其父母塞缪尔·特纳(Samuel Turner)和伊丽莎白·特纳(Elizabeth Turner)从北卡罗来纳州的艾尔德尔县搬到牛津。他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却缺少经验。有翔实的资料证明特纳就是这种房屋的设计者和营造者,并且其他这种样式的房屋也可能是他设计的。即使退一步讲,他不是每一幢房屋的设计者,他所建造的房屋至少也给其他营造者提供了借鉴,因为房型极为相仿。在牛津镇,内战前拥有这种房屋的有克雷格、伊兹、豪里、舍戈格、尼尔森、卡特和汤普森家族,还有就是威廉·特纳为自己营建的两幢房屋。而镇上的四柱 走廊式种植园建筑,则为普赖斯、威尔利、希普、琼斯等家族拥有。
  特纳还为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pson)--当时著名的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总统内阁的内政部长雅各布?汤普森(Jacob Thompson)的弟弟设计了一个双层、四柱走廊的豪宅,以取代他于1837年由牛津 镇的创建者之一的约翰·D.马丁(John D. Martin)为他建造的那所较小的、并列式房屋。然而1861年,内战爆发了,所以这座新建筑只完成了前面一部分。内战后,汤普森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没有照原计划将房屋建成。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