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4期


围园杀后

作者:杨天石

触犯太后,“有拂圣意”。他表示:“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这道密诏,传出了慈禧反对变法,皇帝力量薄弱,“朕位且不能保”等信息,令杨锐既震惊又紧张,不知道怎么办。直到八月初二,才交给林旭。
  
  光绪召见袁世凯,想利用他的兵力保驾
  
  康有为和毕永年初次密谈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奉召到了北京。
  袁世凯是淮军将领袁甲三的侄孙,曾随吴长庆督兵驻扎朝鲜。光绪二十一年签订马关条约之后,袁世凯在北京请人译撰兵书十二卷,提倡用西洋办法治军,因此被委任为新建陆军督办,负责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时,袁世凯捐过五百元钱,此后康有为就将袁世凯看作维新人士。
  康有为在一道道向光绪皇帝呈递变法奏章时,逐渐感到旧党势力强大,皇帝只是光杆一个,处境十分危险。他当然懂得,要保护变法,保护皇帝,必须靠军队。军中有谁堪当此任呢?他想到过淮军将领聂士成,想利用聂的把兄弟王照去动员他,但王照不认为慈禧太后有废皇帝之心,拒绝了。康有为觉得,此外就非袁世凯莫属。当年六月,他派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侄子徐仁禄到袁世凯幕中,和袁厮混,借机对袁进行政治考察,同时离间袁世凯和荣禄的关系。袁知道徐的背景,便当面称赞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袁世凯的这些话听得康有为心花怒放,便命徐仁禄继续用话激他:“康有为屡次和梁启超、宋伯鲁、谭嗣同向皇上保荐阁下,皇上说荣禄说过,袁世凯跋扈不可大用。不知我公为何与荣不和?”
  “当年翁同龢想增加我的兵员,荣禄声称汉人不能任掌兵大权。翁说,曾国藩、左宗棠也是汉人,何尝不能领大兵,但荣禄仍然不肯为我增兵。”袁世凯仿佛恍然大悟,找到了他与荣不和的原因。
  康有为从徐仁禄那里得知袁世凯的态度后,便决心荐袁。他先替徐致靖草折,要求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加官奖励;接着,又命谭嗣同上密折,要求光绪皇帝收抚袁世凯以备不测。处于孤立状态的光绪皇帝也觉得是个办法,便于七月二十六(9月11日)命荣禄传知袁世凯,即行来京。
  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袁世凯遵命进京。八月初一(9月16日)清晨,打过四鼓,袁便梳洗整齐,匆匆赶到颐和园门口等候。黎明时,光绪皇帝在毓兰堂召见。据袁世凯日记记载,皇帝关心的是“军事”,问得很详细,他一一据实奏明。少顷,他见皇帝没有新问题了,便奏说:“九月有巡幸阅兵大典,荣禄命臣督率修理操场,先期演习阵图,亟须回津料理。陛下倘无垂询事件,臣就要请训回津了。”光绪却要袁再住几天,四天后请训,说那样也不会有“大耽搁”。
  袁世凯回到寓所不久,军机处值勤人员忽然来报:皇帝命袁世凯以侍郎候补,专办练兵事务,于初五日(20日)请训。袁世凯原来的职务是直隶按察使,属于副省级,提拔为侍郎,就是副部级了。幕僚们得知后,迅速前来祝贺。袁世凯却狐疑满腹,说自己没有一寸功劳,受如此重赏,绝不是福,有何可贺!他表示要上疏力辞,幕僚们不赞成,于是,他便命人拜折谢恩。
  当日下午,袁世凯在京城先后拜见军机大臣刚毅、户部尚书王文韶、礼部尚书裕禄等人。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康有为,送去了一封表示感谢的帖子。但是,袁世凯的心中,有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此心怦怦”。
  初二日(9月17日),袁世凯向光绪皇帝谢恩,自称无尺寸之功,却受到破格之赏,惭悚万状。光绪笑了笑说:“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荣禄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是他的部下,理应受其节制,然而,皇帝却要他和荣禄“各办各事”。退朝后,袁世凯反复琢磨着皇帝这句话的含义。
  袁世凯老于政坛,熟知当时形势。他很快就悟得:光绪皇帝的不次之赏,是将他放到火炉上了。
  
  康有为定计,让毕永年打入袁世凯的部队,在包围颐和园时逮捕慈禧太后
  
  八月初一(9月16日),毕永年知道康有为计划已定,便和谭嗣同商量。谭称:“此事甚不可,但康先生一定要这样做,而且想让皇上面谕袁世凯,我亦无可奈何!兄能在此帮助我,极好,但不知康先生准备怎样用您?”二人议论到下午一点,没有结果。这一段时候谭嗣同身体不好,毕永年不愿打扰过久,就告辞而出。
  当晚8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正在用晚餐,忽然传来上谕:袁世凯以侍郎候补。康有为高兴得拍桌大叫说:“天子真圣明!如此做法,就比我等所献之计更加隆重,袁世凯必定喜而图报了!”说毕就放下筷子,命毕永年跟他进房,询问下一步如何做法。
  “事已如此,无可奈何,定计而行就是了。不过,我始终觉得袁世凯不可用。”毕永年说。
  “袁极可用。我已经得到他应允的证据了。”康有为见毕永年仍在犹疑,便从桌子上拿起袁世凯送来的帖子,内称蒙康荐引提拔,不胜感激,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云云。康有为颇为得意地问毕永年:“你看,袁有如此语,还不能用吗?”
  “这样看来,袁也许可用。先生想让仆做什么事呢?”毕永年问。
  “我想让你到袁世凯的幕中去当参谋,监督他,如何?”康有为一步步地吐露他的计划,同时试探毕永年的反应。
  “仆一人在袁幕中何用?袁如果有异志,仆一人也制不了他。”毕永年仍然顾虑重重。
  “我交给你一百人,由你统率。等袁世凯兵围颐和园时,你带这一百人奉诏将太后抓起来,将她废掉就可以了。”显然,康有为成竹在胸,所有的细节都想过了。
  “那么,仆何日见袁?”毕永年有点心动了。
  “再商量吧!”
  康、毕二人正谈到紧要处,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和梁启超突然推门而人。坐定后,梁启超对毕永年说:“此事兄不必再疑,务请大力担当。”梁见毕永年没有回答,便追问了一句:“兄敢做此事吗?”
  “有什么不敢!但仆要熟思审处,好好想想。而且,仆还没有见过袁世凯,他是什么人,仆还不知道呢!”
  “袁这个人,大可用!然则兄能答应此事吗?”梁启超急于要毕永年有一个既坚决又慷慨的允诺,然而,毕永年就是不吭声。康广仁不高兴,愤然于面了。
  “此事我终不敢独力担任,是否赶紧催佛尘进京商量?”毕永年不能不表态了。他想起了好友唐才常,那是一条有勇有谋,能当大事的汉子。
  “太好了,太好了!但我们想在几天内就发动,如待唐君,又多需时日,奈何!”康有为、梁启超见毕永年终于有了答应的意思,很高兴,但形势瞬息万变,他们担心等待唐才常会误事。踌躇了一会儿,决定找谭嗣同商量。这几天,谭嗣同也住在南海会馆,几个人很快就到了谭的房间。谭嗣同听明白双方的争论后,表态说:“稍缓时日不妨。如能催得佛尘来,更完善。”
  “毕君沉毅,唐君深鸷,可称两雄。”梁启超表示极为赞成谭嗣同的意见。
  “事已定计。汝等加紧调兵遣将吧!”康有

[1] [3] [4] [5]